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专栏 > 迈入中心时代——以奋斗者的姿态续写包河新篇章

解锁志愿服务的“南站密码”

编辑日期:2019/3/15 13:13:51   作者:新闻中心   

核心阅读:都说“雷锋精神三月来四月走”,但在合肥高铁南站,不管刮风下雪,总能看到一群热心的“小红帽”,为何这里的志愿服务一年365天不打烊?从全国学雷锋志愿服务“四个100”先进典型,到“中国第四届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金奖”,再到被中宣部授予“第五批全国学雷锋活动示范点”,合肥南站的志愿服务为何屡屡斩获国家级大奖?一个个高“含金量”的奖牌背后到底有着什么样的动人故事?

练内功:

从“随意零散”走向“专业正规”

3月4日上午10点20分,合肥南站红枫爱心工作室接到求助电话,一位遭遇车祸、伤势严重的旅客刚做完手术,需要帮助送上动车。接到电话后,当日值班组长周坤立即安排组织人员,40分钟后,由周坤、李平、孙晞三位志愿者和两位特勤小伙子组成的临时救助小分队抬着担架出现在了心急如焚的旅客家人面前。

电梯空间狭小,为了避免旅客二次受伤,志愿者们没有乘坐无障碍电梯,而是抬着担架,步行走完67级台阶,衣服汗湿,手臂也酸麻了,最终将旅客安全送入车厢。

“哪里有需要,哪里就有志愿者。”围绕旅客出行需要,高铁南站志愿服务联合会采用“社会需求调查—策划编制项目—社区平台发布—志愿团队承接—满足社会需求”的项目运作模式,具体实施“10+X”的志愿服务项目。其中,“10”指出行引导、搬运送站等10项基本便民志愿服务项目,突出常态长效,满足日常旅客出行基本需求。“X”即围绕春暑运和小长假等时点,推出阶段性主题服务活动。而红枫爱心工作室则是南站志愿服务项目的重要载体,通过链接铁路部门、特勤、管养、物业等资源,对老弱病残等重点旅客进行特殊帮扶。

为保证志愿服务项目的有效开展,合肥南站志愿服务不断完善制度化建设,成立高铁南站志愿者联合会,编制志愿者手册,规范志愿者行为;打造志愿者之家,促进志愿者能力提升;以站区区域功能和旅客流动特点为依据,科学划分出21个志愿服务岗,实施网格化管理;严格落实“上岗报名制”“人员定岗制”和“组长负责制”,保证志愿服务覆盖合肥南站运营全时段、全范围。

“这几年,南站的志愿者团队产生了脱胎换骨的变化。”连续在南站做了三年志愿者的强林有感而发。2014年11月,南站开通运营之初,站区内志愿者团队服务质量不稳定,流动性十分大,“当时主要通过与多家高校签订合作协议,采取传统模式引入志愿服务力量,每天活跃在南站的志愿者仅10名左右,缺少核心志愿者骨干。”经过几年项目化、制度化建设,如今每天活跃在南站的约有40名志愿者,志愿者队伍达到3000人。由最初随意性很强的零散式服务,走向有时间、岗位、仪容仪表要求,开展单日工作评估规范的专业模式,南站整个团队的精神面貌发生了重大变化,服务质量也显著提高。

强外功:

释放志愿服务的“磁场效应”

鹿钰峰是合工大附中的一名化学老师,一次从合肥南站乘车时,志愿者们正在热情地为旅客指路、搬运行李,看到许多志愿者都是退休职工,头发都已花白,这让鹿钰峰十分触动。

此后,他通过申请,成为了南站志愿者大家庭的一员。每年寒暑假,鹿钰峰都会来这里为旅客提供出行服务。在他的带动下,鹿钰峰的学生也纷纷加入了南站志愿者队伍,奉献爱心。“来到这里,我感觉心底的一根蜡烛被点燃了。”鹿钰峰说。

“一个人的力量始终是有限的,但我们希望能通过南站这个窗口,带动越多越多的人加入到志愿服务中来。”高铁南站志愿者联合会会长裴惠丽说。为了保护志愿者们的“爱心”,联合会还不断完善志愿者嘉许工作,设立“红枫时间银行”,志愿者可将自己的志愿服务时间“存入银行”,兑换相应服务。每月定期开展微笑服务之星、年度五星志愿者、优秀志愿者团队等评选,通过“荣誉上墙、徽章上身、事迹上网、形象上台”,激发干劲。此外,南站还为志愿者就餐、休息、出行等方面提供人性化的服务保障,解决其后顾之忧。

除鹿钰峰外,长庚医院医护志愿者,立恒出租车雷锋车队……南站的志愿平台如同一块“磁铁”,正吸引越来越多的热心人和志愿团队、公益组织加入进来。“合肥南站的志愿服务理念是开放、多元的。”南站综管办党工委书记江晓春说,南站的志愿服务平台非常欢迎新的志愿服务力量加入,只有不断注入新鲜的血液,志愿服务的力量才会生生不息,越来越强大。

对于南站的志愿者们来说,他们早已把志愿服务作为一项事业。除了在南站开展志愿服务外,他们还定期到学校、敬老院、军营等地,开展助学、助老、助残等爱心活动。“我们希望以合肥南站作为一个辐射源,不断延伸志愿服务半径,传播爱心,帮助更多人。”

(李文琦 杜明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