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专栏 > 新春走基层

民间非遗的“舞”动传承

编辑日期:2019/3/15 13:02:23   作者:新闻中心   

翻腾、跳跃,一次次灵巧立桩,令人惊叹不绝。今年春节,一部时长近4分钟的《百狮报喜贺新春》节目引得观众频频叫好。传统民俗表演舞狮登上央视舞台,首次成为春晚舞台上的主角。远在一千公里以外,合肥市包河区大圩镇,非物质文化遗产福升堂醒狮传习基地内,7位年轻的小伙子围聚在电视机前,看到这一幕,热血沸腾,振奋不已。

春节期间,这支福升堂龙狮队辗转大圩镇、滨湖国家森林公园、安徽非物质文化遗产园、后街等地,开展了50多场民俗演出,让渐行渐远的传统年味又多了一分。

从北京天桥走来的龙狮队

福升堂龙狮队是一支以舞狮为主,杂技、花鼓灯、踩高跷、独杆轿等其他民俗为辅的表演团队。团队负责人年福升,福升堂的第五代传人,是一名1992年出生的年轻小伙。“从我曾祖父那辈儿开始,家人就从事舞龙舞狮经营,最初在北京天桥杂耍卖艺,后来远走四川,再到山东,1996年到了安徽。”年福升介绍,受父辈影响,4岁开始,他就进入山东省德州市杂技团,9岁开始学习舞狮。

“狮子踩绣球,好戏在后头”。年福升介绍,“每一场杂技的开场节目就是狮子舞,北狮表演踩绣球、过翘板、走梅花桩。”舞狮有南狮和北狮两种风格,南狮就是俗称的佛山醒狮,主要表现狮子的喜、怒、哀、乐、动、静、惊、疑等8种神态,以“采青”为特色。而年福升最初练习的北狮,主要表演狮子的灵巧,多翻滚跳跃、按月起舞,常出现在北方的婚丧嫁娶等活动中。

2005年,年仅13岁的年福升从父辈手中接过了龙狮队。“北狮看起来比较凶,南狮看起来更有美感。”长年南上北下的训练演出, 不仅让他深刻理解了两种风格,更结识了一群来自天南地北的兄弟。“团成员来自广东、广西、山东等各地,大家各有技艺,于是我就想把南北两派结合起来,舞出北方狮子的技巧,走出南方狮子的神态,这也让福升堂龙狮队自成一体,形成一派。”

龙狮入包河 民俗新发展

年福升15岁时,被选中为北京体育大学舞狮体育特长生。2009年,毕业后的年福升来到安徽体育运动职业技术学院做舞龙舞狮专业老师。“我们这一行,最佳状态是在17—27岁时,之后体能会下降。”带着团队,年福升不仅要考虑自己,也要为大家谋生路。

在包河,年福升和他的团队迎来另一个转折。包河区首届“群星奖”文艺调演期间,福升堂龙狮队表演的节目引起了区文化馆的注意。“区里当时已有的文艺团体多以合唱、舞蹈、书画等艺术形式为主,精品民俗团队需求较大。”区文化馆相关负责人介绍,将龙狮队纳入区文艺团队方阵中,既充实了我区文化软实力,也为龙狮自身发展壮大提供了支持。

2017年5月,福升堂舞龙舞狮获批区级非遗项目,同期,合肥市包河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福升堂醒狮传习基地”落户大圩镇农民文化乐园。从四处奔波表演,到成立传习基地,如今,福升堂龙狮队现有主力队员7人,团队成员共33人,2018年在安徽省传统舞龙舞狮锦标赛上北狮、南狮表演两个项目一举斩获冠亚军。此外,团队还奔赴美国、新加坡、加拿大等多地进行表演。

在年福升眼中,舞龙舞狮不仅是自己的“吃饭绝活”,更是需要代代相传的传统技艺。每到一个地方,年福升都会结合当地民俗特色进行融合创新。团队进驻安徽后,龙狮队加入了花鼓灯元素进行创新,还专门制作了具有小龙虾元素的民俗物品。

在他们的帮扶教导下,大圩镇成立了一支平均年龄60岁的女子舞龙队,活跃在居民身边。“算上这支队伍,我们在合肥地区已经免费培训了十几支业余舞龙舞狮队。”年福升介绍。如今,每逢节假日,福升堂龙狮队都会在传习基地,免费教导小孩舞狮,或是练练基本功,“希望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慢慢熟悉这一项民俗,能够将舞龙舞狮的技艺一代代传承下去”。

(包育晓 潘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