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专栏 > 聚焦“千亿城区” 抓牢“头雁工程” 推动包河“高质量发展、高品质建设、高效率治理”

党建引领老城复兴

太湖新村:从“大板楼”到“新家园”的“涅槃”

编辑日期:2018/9/14 13:54:58   作者:新闻中心   

“小区配套很完善,房子质量和居住环境比以前好太多了!”从原来只有69.72平方米的“大板楼”到如今住进82平方米的新房子,谈起太湖新村小区的回迁,今年69岁的阮怀珍满心欢喜。

风雨30年,“大板楼”亟待重建

作为合肥首个“大板楼”,建于上世纪70年代的太湖新村小区,曾是安徽省建筑业最骄傲的作品,也是当时全省最先进的一座居民楼,与长江饭店、新华书店一起,成为老合肥的地标之一。

风雨30年,太湖新村小区年久失修、越发老旧。“只要一下雨,房间就开始漏水。”阮怀珍家原来住在小区2楼,尽管不是顶楼,还是会被漏水问题所困扰。“小区的下水道也经常堵塞,道路经常积水。”2012年,对1073户居民的民意调查显示,96%以上的居民都迫切希望拆了“大板楼”,重建新小区。

如今,居民的期盼成为现实。重建后的太湖新村小区,高楼幢幢,环境优美,配套设施齐全,绿化面积9000平方米,还建设了幼儿园、停车场、社区睦邻中心等一系列便民服务设施。

党建引领,“拆建分管”平稳快速

时钟拨回到2013年3月,太湖新村老旧小区改造项目正式启动。该项目成为当时合肥涉及房屋征迁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老旧小区,但仅仅3个月,芜湖路街道就完成了1073户居民的征迁安置协议签订,2014年5月4日安置房开工建设,2017年11月交付使用,仅用2天时间,就顺利完成了回迁小区的抽签分房工作。

征迁工作历来是一个敏感话题。“太湖新村实现了和谐征迁和回迁,关键在于坚持党建引领,党组织在拆、建、分、管四个环节充分发挥了核心引领作用。” 原芜湖路街道党工委书记徐立俊介绍,街道党工委专门成立了大建设项目临时党支部,设立八个党小组责任区,每个组员责任到户,在征迁的各个“关键岗位”、“关键环节”和“关键时刻”都能看到党员的身影。

“五加二白加黑是常态,每天都要工作到半夜,有时甚至还得通宵。”太湖新村社区书记高连财,当年是街道建设办主任,对当年的征迁工作记忆犹新。

高连财回忆,太湖新村一位陈姓住户,当时住在他们办公室的对面,每天看到他们夜以继日的工作,被他们的精神所感动,不仅很快签订了征迁协议,还向社区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如今已正式成为一名共产党员。

1073户居民顺利回迁,实现“零上访”

“上下两层楼实际面积相同,但是产证上面积却不同;有的回迁户在居民楼内做生意,而且是他唯一的收入来源……”太湖新村征迁过程中,面临着五花八门的个性化问题,芜湖路街道坚持以人为本,提前一年进行调查统计,制定合理的征收办法。

“个性化问题的解决,是太湖新村平稳征迁的最主要动力。”徐立俊介绍,经过调查,太湖新村1073户中,有约10% 的住户提出了个性化的需求,而在回迁安置过程中,街道共解决了九大类660多个个性化问题,1073户居民顺利回迁安置,实现“零上访”。

“零上访不是没有问题,而是我们将矛盾化解在了基层。”为了解决好这些个性化问题,芜湖路街道创新机制,将律师服务站设立在太湖新村征迁现场,每天有两名律师解答群众疑问。同时还设立纪检组进驻太湖新村对征迁过程进行监督。居民住户还通过自发报名,选举组建了一支由92名住户组成的居民自治小组,全程参与监督,保护居民利益。

“老百姓要的是公平。”徐立俊介绍,“太湖新村回迁安置工作坚持一碗水端平,一把尺子量到底,没有一户突破政策,没有一家多分一个平方,所以才受到了百姓的交口称赞。”

(叶玉庭 陶许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