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专栏 > 勇立潮头,争当头雁——改革开放40周年之成长记

从村小到名校,35年教书历程见证包河教育变迁

编辑日期:2018/8/10 11:07:45   作者:新闻中心   

从事教育工作35年的徐新会老师万万没有想到,在她任教期间,包河教育飞速发展,从一个“基础教育薄弱城区”发展成为“全省教育第一强区”,再到如今积极打造“全国一流教育名区”, “学在包河”已成为包河的“金字招牌”。

从“一支粉笔一块黑板”

到多媒体“智慧课堂”

上世纪80年代,年轻的徐新会通过义城镇招考来到乡村小学周坎小学任教,至今她仍然记得初到学校的场景:“校舍非常简陋,只有几间破旧的平房,学生需要自己从家里带课桌椅,校园里一块稍平整的地方就是大家的活动场所。”徐新会回忆,在那个教学资源匮乏的年代,不少教具都是学生自己准备,“记得有一次数学老师上立方体课程时,孩子们就从外面挖来泥巴到教室制作。”随后,徐新会调入另一所乡村小学方七小学任教,一干就是26年。

现实与记忆时空切换,徐新会常常感觉心潮难平。2011年8月,她通过竞聘来到屯溪路小学滨湖校区任教。校园里修葺整齐的花草树木、标准化的人工草坪运动场、充满文化气息的班级布置,令人赏心悦目。此外,学校还拥有600多平方米的开放式图书馆,航模室、创客教室、书法教室、机器人教室、合唱教室等功能教室一应俱全,孩子们在这里展示才艺、享受创新、感受自然和艺术的熏陶。

35年来,校园硬件环境的变化是翻天覆地的。让徐新会感触最深的是,过去在村小,每次备课时都需要到处寻找教辅书,课堂教学局限于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的“老一套”。而现在班班通、一体机、网络教室、录播一体教室、校园电视台等设施设备把学校打造成智慧空间。

从应试教育到

素质教育的全面推广

“改革开放40年,教育的变化不仅体现在办学条件和硬件设施上,还反映在教学理念、课程内容设置等方方面面。”徐新会谈起自己的体会。初到方七小学时,学校的课程就像它周边的环境一样简单朴素,上课以语文、数学为主,综合学科由于没有专职老师,常常会变成自习课或语数课,体育课更是“放羊式”。

“过去的乡村小学更渴望改善办学条件,而现在学校更加追求办学品质。”徐新会说。以屯溪路小学滨湖校区为例,该校是全省首批传统文化示范校,十分注重传统文化的教育和弘扬,在艺术课程中增设京剧脸谱、剪纸、团扇、藤艺、武术、黄梅戏等,目前学校里不同类型的社团、城市少年宫、体艺俱乐部课程多达60余个。屯溪路小学滨湖校区只是我区素质教育发展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包河教育以“学校文化建设”为抓手,已经举办八届素质教育大舞台活动,开展演讲、戏曲、舞蹈、声乐、器乐等专场比赛,促进学校内涵发展。

教育优先发展

为每一个孩子“打好人生底色”

从一名乡村教师,成长为名校教师,徐新会一路走来,既有自身的努力,同时也抓住了时代机遇。从老郊区发展而来的包河区,始终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理念。据统计,2002年区划调整时,全区农村学校约占比74%,城市学校仅占26%。长期以来,区委、区政府始终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围绕“均衡发展”和“优质教育”两大主题,将最好的土地资源、最多的资金和最优的人才投放于此。2008年,全区教育投入1.5亿元,2012年投入4.6亿元,2017年教育投入达到10.05亿元,10年间增长近7倍。

“过去,我区乡村小学数量多,学校规模小且分散,点多面广,不利于教学水平的提升。”区教体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为此,我区对教育资源进行整合,撤销全部村小,把学校收归区管实现规模投资、规模办学。在滨湖新区,教育的变迁与发展尤为明显,曾经破旧的乡村小学成为历史,一座座现代化、师资力量雄厚的新学校拔地而起。

“我们加大了教师交流的力度。”一方面鼓励名校老师到偏远薄弱学校去;另一方面,偏远薄弱学校的老师也可以交流到优质学校得到锻炼和发展,“同时加大对教师的培训,每年用于教师培训、教师能力提升的费用近千万元。”此外,我区还通过公开招考、绿色通道招引等方式,健全教师队伍补充机制,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提供了师资保障。 (李文琦 周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