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动态

八旬“钱迷”爱收藏:钱币里见证岁月变迁

编辑日期:2018/8/10 10:05:24   作者:新闻中心   

导读:八旬老人章克清收藏的5000余枚钱币是家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走进他的家,四处可见钱币的身影:箱子里放满了各个朝代的古钱币,架子上和柜子里都堆放着被罗列整齐的钱币,就连墙上都悬挂着由古钱串制成的“宝剑”。这些珍品见证着这位“钱迷”三十多年收藏路。

“我非常喜欢《历代古钱图说》序里面的一句话:‘详考历代钱币可见古帝王开物成务之功、裕国利民之意,而奸雄僭穷变乱典章、家国存亡之道。’我认为研究历代钱币就是研究历史。”章克清说。

收藏伴随古玩市场的变迁

章克清家住常青街道金寨南路社区。上世纪70年代,偶然读到一篇文章,讲述中国古钱币的流失,他感觉十分可惜,于是,便开始了自己的“收钱”之旅。“我在合肥的钱币收藏界算是个名人,”章老说,他的藏友来自全国各地,自己也常跑省外的古玩市场。“每次去上海收钱币,他们看到我就说‘哎,安徽老章来了啊!”

说起古玩市场,章老给记者详细介绍了起来:“合肥最早的古玩市场在四牌楼百货公司与市邮电局港口,之后转移至环城公园、东门三角公园、花冲公园等处,之后又迁至周谷堆蔬菜批发市场内。现在大多在城隍庙古玩城,人气很旺,而且管理也较以往规范。”

回忆过往岁月,章克清很是感慨:“那时候每月工资只有100多元钱,而往往一枚古币就需要20多元。”他说,在那个年代收藏古钱币很不容易,不仅要到各地“淘宝”,收藏的开支对他来说更是一笔不小的数目。“自己的收入很难维持收藏的支出,就只能忍痛割爱卖掉一些。”老人回忆,十多年前,他曾以几十元钱的价格卖了一枚西汉末年的古币,后来他经济宽裕后,又找到买主并以近千元的价格再买回。为了收齐每个时期的货币,老人乐此不疲。

一枚钱币就是一段故事

为了能收到真币,章克清前后购买了《钱币鉴别》《中国硬币标准图录》《中国纸币标准图录》等各种书籍。“最初还不是很懂,现在就不一样了,东西看一眼,我就知道是不是真货。”

在众多的藏品中,章克清最为珍贵的是一种“琉球钱币”。这枚纯银的古币有半斤重,是章老在2012年买回家的。“琉球钱币现在在国内难寻,有很高的收藏价值。此前有人出5万块购买,我也没卖。”

章克清一边说一边从家中各个地方又搜罗出十几本钱币收藏集。“你看这枚楚国时期的钱,个头小、‘长相’有特点,俗称‘鬼脸钱’。”老人如数家珍地介绍着。细数章老的藏品,从战国的一刀、秦朝的半两、汉朝的玉珠、唐朝的开元通宝再到清朝的康熙、乾隆年间的通宝,各朝代的古币应有尽有。为了能保存好这些古币,老人为每一个钱币量身制作了保护“外套”,并标注好时间和来源。最让记者惊叹的是,章老竟然还将康熙通宝、开元通宝、汉半两、汉五铢、崇宁通宝等用丝线各串了一把“宝剑”挂在家中。

“中国的古钱币不仅历史悠久,而且种类繁多,它是祖先们留给后人的一份丰富的文化遗产。”章克清说,他对家中每种古币的历史背景都研究了许久,希望能从这些小钱币中探听到更多的故事,并撰写了多篇论文在杂志上发表。

如今年事已高,老人出门“淘宝”的次数越来越少,他将更多的精力转移到对藏品的整理和归纳中。章克清说,每一枚古币都是一段故事,它们也是祖先们留给后人的一份丰富的文化遗产,“希望有更多的人能知道其中的故事”。

(徐汐颜 杨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