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专栏 > 守望初心 砥砺前行

党龄34年,他将党员标准融入生活

编辑日期:2018/7/27 9:02:55   作者:新闻中心   

6月28日,包公街道宁国新村社区齐云党支部完成了两委换届党员大会,今年84岁的杨明达正式卸任了党支部书记的工作,但对这位有着34年党龄的老人来说,参加党员活动、志愿服务社区早已融入他的生活中。

1950年,年仅19岁的杨明达参加了工作,做起了警卫员。2年后,调入今合肥稻香楼宾馆的前身,在当时的安徽省委交际处担任招待所后勤部组长。“在稻香楼工作的12年里,我接待过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罗荣桓元帅等领导人,还曾作为工作人员和安徽省代表团一起去北京参加了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说起过往,杨明达老人记忆犹新,“领导们都很有亲和力,毛主席每次都会在我们给他递毛巾、拿东西后礼貌地说‘谢谢’”。有一次,周总理在处理完公务后,当时陪同的省领导邀请他吃饭,周总理笑颜拒绝:“毛主席说过,不准请客吃饭、送礼,你们请我吃饭是要让我犯错误呀,再说我的工资比你们高,请客也应该我来请嘛。”杨明达清晰地记得,那顿饭是大家“抬石头”——平摊的饭钱。这段记忆给当时20岁出头的杨明达带来了不小的震撼,“那时候还小,懵懵懂懂的,但是党员的形象在心里扎了根,有了一定要入党的信念”。

1960年,杨老作为培养对象先后来到今天的黄山市屯溪区及宣城市担任生产队长。因为自然原因,当时一个成年人每月只有6斤口粮,祖辈还算富裕的家境,让杨老第一次感受到饿的前胸贴后背。为了挣口粮,他开始学习犁田、耕地。当地干部偷偷做饭、烧鱼,给杨老送去一份,他却隔天带到食堂倒进大锅里和大家一起吃了。实在饿得受不了了,就去食堂捡不要的烂菜叶、白菜根,洗洗放进搪瓷缸煮熟了吃。“虽然当时我还不是党员,但我就一个念头,饿死也不能拿群众一针一线。”作为生产队长的杨老,为了大家生存,向上级申请开放队里藕塘,大家每天挖藕,自留10斤,其余全部交公。“一池藕塘救活了当时很多人。”而杨老自己,从144斤瘦到了89斤,回家后,老伴愣是没有认出来。

1962年,杨明达调回省政协秘书处,之后几经辗转,老人放弃公务员身份来到国有企业安徽省广告公司担任副经理。“我出生在抗战年代,看多了颠沛流离,更没什么机会读书,能走到今天,多亏了共产党。所以,工作需要我去哪里,我义无反顾。”身份的转变没有让杨老动摇,他坚持写思想汇报要求入党,以党员的标准要求自己,终于在1984年如愿成为一名中共党员。

退休后,杨老来到社区,积极参加党员活动、志愿服务……“哪里需要他,只要他能做,都会积极参与,以自己的号召力服务社区。在他的身上我们感受到了一名老党员纯粹地付出精神。”社区工作人员说。如今,尽管已经卸任了党支部书记的工作,但杨老还是在积极奔走于社区食堂的建设。

“1949年,我第一次来到合肥,当时的省城只有一家同昌商店,附近能叫的上名字的道路只有安庆路、宿州路,如今便利的长江路在当时连一辆板车都过不去。这些年我眼看着一座座高楼起,生活质量越来越好,真真切切地感受了改革开放四十周年生活的巨大变迁,作为一名党员我由衷地感到幸福,也明白党员的责任。”在杨明达老人眼里,时时刻刻不忘为人民服务,是一名老党员的承诺,更是他一生的做人准则。 (包育晓 吴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