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专栏 > 城市记忆

跨越甲子的伫立,省地质博物馆——

见证城市繁华与地质发展

编辑日期:2018/6/22 9:19:50   作者:新闻中心   

导读:如果说博物馆是承载历史发展的记忆库,地质博物馆则是记录“地球行为”的陈列室。保存于地层中的古生物遗体、残余的有机分子等,经过亿万年自然作用形成的古生物化石、矿石、宝玉石……组成了一本详尽细致的书,阅读它就是读懂地球。

位于我区包公街道芜湖路239号,芜湖路与宁国路交口东南侧,走过一排规整的商业门面,一座古色古香的建筑映入眼帘,这就是建国初期合肥四大仿古建筑之一,也是安徽省地质博物馆旧址。

安徽省地质博物馆(旧址)陈列大楼建成于1956年,建筑面积1460平方米,主体共三层。屋面采用仿古单檐庑殿顶的设计。庑殿顶是中国古代建筑中最高等级的屋顶形式,四面斜坡,有一条正脊和四条斜脊,屋面稍有弧度,故又称四阿顶。庑殿顶又分为单檐和重檐两种,故宫的英华殿、弘义阁、体仁阁均为单檐庑殿顶风格。屋面上,青瓦铺底、飞檐翘角;屋檐下,彩绘装饰气势恢弘、结构流畅;屋外青砖砌墙,屋内马赛克铺地。这座大楼建成后,与安徽省图书馆、安徽省粮食局大楼三座建筑成三角状交相辉映,成为当时合肥的地标性建筑。

1988年,安徽省唯一的省级自然博物馆对外开放,这座仿古建筑正式以安徽省地质博物馆的姿态为众人所熟知。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博物馆仅仅是这栋大楼历史的一个章回,更重要的意义是,它见证了安徽地质事业的发展。

1978年进入研究所工作的边维华是安徽省地质实验研究所退休老员工,他在这栋大楼里工作了几十年。“1952年国家成立地质部,最初全国从事地质工作的人员仅200人。1956年底,安徽地质局筹备组进驻,1958年6月25日由原地质部华东地质局南京实验室分设建成了如今的安徽省地质实验研究所,定址芜湖路239号。”边维华介绍,地质研究需要专门场地进行化学实验分析,所以经当时的省委领导批准后特意批复了工作场地。当时的安徽省地质实验研究所集结了原地质矿产部矿物原料研究所(现国家地质实验测试中心前身)数十名专业技术骨干,拥有7名工程师,成为原地质部和国土资源部设在合肥、服务全国的综合性地质实验测试研究机构,无论是科研水平还是技术力量都是全国领先。

当时,研究所主要承担化学实验、矿物鉴定、矿产综合利用、土工试验四项专业工作。“如果说地质勘探是对地球的岩石、地层、矿产等进物质行勘察研究,那么地质实验研究所就是勘探的工具和手段。”在边维华看来,地质实验琐碎却重要,化工原料的分离、有用矿物元素成分、含量确定等都需要研究所提供的样本分析和数据支持。他回忆说,因为所有样本都要留一半保存,以备日后检测其他元素物质之需,当时大楼有整个一层都被用作复样库,足见工作量之大。

几十年的时间,安徽省地质实验研究所在领域内做出了多项贡献: 1959年,研究所的梁造博士在伦敦大学访问期间,接触到ICP质谱分析方法,并最早向国内介绍了这种方法及检验设备,扩大了样本分析的范围;按照标准,检测二氧化硅要用铂金坩埚容器来操作,但六七十年代铂金坩埚十分昂贵,工作人员又发明了用封闭容量法测试氢氟酸和二氧化硅反应……一项项成果,为安徽乃至全国地质事业发展都作出了卓越贡献。

上世纪80年代,同属于安徽省地矿局下属的安徽省地质科学研究所又在这栋楼里筹建了安徽省地质矿产陈列室,用于陈列在地质勘探研究过程中所收集的岩石、陨石、标本等。陈列室最初只有两大一小一共3个展厅,展品及数量都非常有限,但在当时填补了自然科学类博物馆的空白,成为地学科普的基地。1988年,这里被更名为安徽省地质博物馆并对外开放;1997年,地质博物馆划归地质实验研究所;2004年成为省国土资源厅直属事业单位;2012年,安徽省地质博物馆新馆在政务区建成并正式开馆。

从1000多平方米的3个小展厅到如今的陈列面积16902平方米、6个常设展厅、馆藏标本5万余件,地质博物馆见证了安徽地质事业的萌芽、发展。而承载了这些荣誉的旧址继续为安徽省宝石研究所提供场地,助力地质研究。未来,我们期待会有更多地机会与规划,能让人们认识这座仿古建筑,了解地质的发展历史。

(包育晓 吴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