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媒体关注

法制日报:让教育公平且有质量

安徽省人大代表张红的履职心愿

编辑日期:2018/5/16 8:45:18   作者:法制日报   

微信图片_20180516085016.jpg

安徽省人大代表、合肥师范附小校长张红

 “对培训机构不能盲目‘封杀’,而是要重在规范,对培训机构的资质、课程设置、教师队伍进行规范化监管。”张红说,现在教育部门在重拳整治教育培训市场,就是一个很好的信号。
  
□ 本报记者  范天娇

  “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才能打动心灵深处。”
  在张红办公室的东面墙上,挂着简单装裱过的一幅字,上面洋洋洒洒写着陶行知的教育观点,一走进门就能看见,格外醒目。
  这是张红非常认同的教育理念,经过多年教育实践,她对这句话也有了自己的理解:要有大教育情怀。
  什么是大教育情怀?
  “让教育公平且有质量。”张红解释说。
  张红是安徽省合肥师范附小的校长,也是有着6年履职经验的安徽省人大代表。为了实现“大教育”,张红为推动教育资源均衡发展谋求路径,为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鼓与呼,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建言献策。

                             “小小”成就感

  今年1月2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对如何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提高教师待遇和社会地位等作出明确要求。
  张红将这个意见反复看了好几遍,对意见的内容几乎可以脱口而出。
  “我太高兴了。”虽然距意见印发已过去3个多月了,但一说起来,张红依然喜于言表。
  这份喜悦,不仅是替教师们高兴,更包含着内心“小小的成就”。
  因为刚当选安徽省人大代表时,张红就把关注点放在了教 师队伍建设上。
  “不管大会小会,我经常引用一句话,一个地区的教育质量不可能高于教师质量,三流的老师不可能教出一流的学生。”张红说。
  这个道理不难理解,但实践起来,却有一定难度。
  “为了出‘政绩’,政府一般比较重视学校的硬件设施建设,而忽视了教师队伍建设。”张红直言,安徽省执行的教师编制是上世纪九十年代核定的,生师比是21∶1。即便如此,很多地方连这个标准都达不到。盖再漂亮的楼,没有教师,没用。待遇低不留人,也没用。
  带着问题,张红进行了深入调研,并将调研结果带上了安徽省人大会议。“我建议增加教师编制,调整为19∶1的生师比或者2.5∶1的班师比。要提高教师待遇,不能低于公务员收入……”张红连续多年的呼吁,得到了教育部门的重视。
  在今年印发的意见中,“盘活事业编制存量,向教师队伍倾斜”“确保中小学教师平均工资收入水平不低于或高于当地公务员平均工资收入水平”等内容,让张红感到熟悉而欣慰。
  “意见的制定汇集了社会各界的声音,是民意的集中体现。我相信我的建议,虽然只是沧海一粟,但也汇入了大海,有自己的价值。”张红说。
解决问题的能手
  张红还有一个身份——安徽省小学校长研究会会长。
  平日里,很多校长都会跟她这个会长抱怨:“学校规模过大了!”
  “以前很多学校都是建在老城区,规模比较小。但最近几年,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不少优质名校迁往新区,满足更多群众对优质教育的追求。随之带来一个问题,就是办学规模越来越大,甚至出现了万人大校。”张红说,她查阅了教育部门关于学校标准化建设的相关政策文件,发现只对小学班级人数的上限有要求,对于学校整体办学规模没有硬性规定。
  “学校规模过大,首先是存在安全隐患,比如一到放学,校门口短时间内积聚大量学生及家长,这就可能会造成踩踏事件。其次,学生人数多,师资和管理跟不上,教育质量也无法保证。”因此,张红建议,小学办学规模应当合理控制,单个学校规模不得多于2000人。为确保落实,还要将规模控制纳入主管部门的考核范围。
  如今,教育部门对规模办学已经实施督导考核,有了“硬杠杠”。
  张红不仅关注“校内事”,也关注校外培训乱象。“各地教育部门、学校在为学生减负方面做了很多工作,但孩子们的课外时间却被各种校外培训填满了。过度、过量、过重的课外培训学习,导致出现‘校内减负、校外增负’的情况。”张红说。
  张红认为,不规范的课外培训学习增加了学生的学习负担和家长的群体焦虑,但同时也要注意,在现有选拔制度下,对校外培训的需求,也存在一定合理性。
  “对培训机构不能盲目‘封杀’,而是要重在规范,对培训机构的资质、课程设置、教师队伍进行规范化监管。”张红说,现在教育部门在重拳整治教育培训市场,就是一个很好的信号。
  张红还特别指出,整治校外培训的一个难点是,公办院校的教师一个人或几个人一起搭建“草台班子”,在小区里违规开设小班。因为隐蔽性强,处罚起来难度大。
  “人大代表不仅要做发现问题的能手,也要做解决问题的能手。这个问题将是我接下来要调研‘攻克’的问题之一。”张红说。
大教育情怀
  十多年前,合肥市准备在滨湖新区引入一所优质小学。张红没有想到的是,合肥师范附小接到了“调令”。
  “我们学校以前处于市中心繁华地段,学生家长基本上来自于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和公司企业,对孩子教育的重视程度比较高。但搬到滨湖新区环境很不一样,那时候新区建设才刚刚起步,入校的学生很多来自于回迁户家庭,后来随着新区发展,生源有来自中低收入家庭的,也有来自高收入家庭的,构成比较复杂。”张红说。
  生源不同,“起跑线”不同,这引起了张红对教育公平的思考。
  “当选人大代表后,我不只是一个小学校长,更多的要站在学生、家长的角度,站在普通群众的角度,去关注教育问题,要有更强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张红说。
  如何破除教育不公,在张红看来,名校集团化办学是一条解决路径。“我们提出的集团化办学理念是同舟共济、百舸争流。”张红说,名校可以孵化新学校,首先要对新学校实行价值引领,将办学理念渗透到教育教学当中;其次,要输出名校的管理团队,将办学模式移植到新学校,缩短新学校的成长周期。之后,孵化出一所,就可以“剥离”一所,独立成长。
  将“看家本领”和优质团队送出去,会不会削弱学校的竞争力,影响自身发展?
  “‘大教育’需要优质学校以及学校管理者有‘大情怀’,大家好才是真的好。”张红笑着说,学校不能怕竞争,要有办学自信。孵化学校对社会是一种贡献,教师团队也能实现自我价值,同时通过不断的“输出”和“引入”血液,也能不断激活办学能力和潜力。
  这一模式在合肥师范附小有着成功的实践。在张红担任校长期间,开办了6所学校,每所学校“血液”交融,也兼具各自办学特点,获得了社会各界的肯定。她将实践进行梳理总结,形成建议带到人大会议上进行呼吁。记者了解到,“十三五”期间,义务教育实施学区集团化办学或学校联盟,被写入了安徽省关于统筹推进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
  作为从教育领域走出来的人大代表,张红每年在人大会议上都会提出2到3个建议案,大多数都是聚焦群众反映迫切的教育问题,把脉问诊,精准有力。但在张红看来,自己还要“检讨”不足。
  “现在回头看看,很多建议得到落实,是很有成就感的。但人大代表的视角不能限于单一领域,今后我要关注除教育领域外的各行各业。”张红对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只要民心有所向,我就要有所呼,不负群众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