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媒体关注

合肥日报专版:包河区: 全面推进“老城复兴” 打造更有品质的生活空间

编辑日期:2018/5/8 15:01:00   作者:合肥日报   
  5月6日下午,包河区委区政府邀请文化、社科、媒体、建筑界的大咖汇聚一堂,就“老城复兴”课题进行专题研讨,旨在坚持滨湖引领的前提下,为全面推进包河“老城复兴”行动提供决策支持、收集锦囊妙计。现将座谈会专家观点摘录刊登,着力进一步营造包河“老城复兴”浓厚的社会氛围。

  全面推进“老城复兴”宣传要先行  

  ·新安传媒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 丁传光·

  丁传光.jpg
  从新闻学角度来看,“老城复兴”的提法很好,不同于其他各地提出的“改造”等词语,“复兴”这个词能够代表旧城改造的高级形式,是城市建设过程中更高层次的追求、具有新的升值空间,意义重大深远。

  相较于全国其他省会城市,合肥目前的文化景点、文化产品并不突出。无论是武汉的户部巷,还是成都的宽窄巷等,都已经成为这个城市叫得响的文化符号,而这些恰恰是我们“老城复兴”过程中需要重点发掘和探索的。比如,曾久居合肥的南宋文学家姜夔的故事就值得挖掘。在“老城复兴”过程中,不难造就一批能够影响人的生活和情趣的,带有文化印记的文化精品。

  “老城复兴”是经济、文化、生活的全面复兴。尤其包涵了居民文化、生活文化的记忆复兴。在复兴的过程中应该避免大拆大建,比如借鉴罍街的经典案例,在保留城市原有“味道”的基础上,打造成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文化景点。

  做好“老城复兴”工作,宣传要先行。“老城复兴”是一个持续的过程,要精心做好宣传,包括对内对外宣传。对内,应向老百姓宣传“老城复兴”的意义、方法、路径等,有助于他们更多地体验到幸福感、获得感,从而达到认同。对外应通过持续的策划宣传,提炼总结,形成包河经验、包河模式,提升合肥文化在全国的影响力。



  全面发掘打造包公廉政文化

 ·省文史馆馆员、安徽名人馆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市政协原副秘书长、文史委主任 戴健·

戴健.jpg


  恢复和组建市级层面的包公研究会。合肥包公研究会成立于1991年,时任市长担任会长。后因种种原因,包公研究会由名存实亡到自然消亡。目前仅存包河区包公研究会、包公精神传承研究会等,难以形成有力组织协调和开展活动的合力,导致包公出生地合肥落后于包公成名地肇庆,扬名地开封,迫切需要恢复或新成立合肥包公研究会。

  重新启动包公园5A景区申报工作。目前老城区四个城区内,唯一最接近5A申报可能的就是包公园。前两年,包河区曾组织申报论证,终因面积、停车场、游客中心等硬件设施不过关而终止。这些仅凭包河区难以完成,建议纳入市级统筹,统揽5A的建设和申报工作。

  邀请肇庆《青天之端》剧组来肥演出。《青天之端》是一部生动的廉政教育课,充满正能量,建议邀请来肥演出,费用建议由纪检、文化部门协商解决。

  多方联动开展学术交流研究。包河区包公街道和肥东县包公镇应联合开发包公宣传、包公旅游、包公廉政文化等方面的文化产品。目前我市包公研究会呈现出青黄不接的局面,要重视培育专家队伍,指导开展包公文化的研究,并加强交流。

  全方位挖掘包河历史名人文化。要将淝河镇的卫立煌故居、民国街这个项目做大,沿南淝河从望湖街道到淝河镇再到大圩镇,连点成线。要充分挖掘有关包河区的历史文化内涵,如1839年1月31日林则徐奉旨南下禁烟途中经过、漕运鼻祖陈瑄从南淝河扬名天下等。结合历史文化,运用好老照片资源,打造文化精品。

 

  打造合肥文化的精华区

 ·安徽省社科院城乡经济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孔令刚·

孔令刚.jpg


  包河区委区政府以超前的眼光率先提出“老城复兴”,是品质包河的深化,是城市建设理念的飞跃。

  用文化、产业双提升来实现基础设施、居民生活、城市品质的三提升。老城空心化、空洞化、产业低端化,是造成老城衰败的根本原因。“老城复兴”,首先要用文化吸引人,让大家愿意来。比如,锅庐艺术空间的改造,就很有品位、很有味道。其次,要用产业吸引人,让人能够留下来,进行消费;第三,要让老百姓愿意生活在这里,需要进一步提升城市基础设施、居民生活环境、城市品质等,这也是“老城复兴”的根本目的。

  打破街镇行政区域概念,片区型推进“老城复兴”。在不搞大拆大建的基础上,“老城复兴”应该是片区型的复兴,不能按照街道区域来划分。首先可以把包河区“老城”划分成几个片区,比如常青街道南七片区、芜湖路片区等,要跨越行政区域概念,实现片区级的有机微循环更新。接着在一个大的片区内,进行整体规划,再划分成一个一个小片区进行改造。比如上海的新天地,就是这种模式的代表作品。

  重视小街小巷的改造。要用“节点大提升、背街大整治”的举措,推进小街小巷的改造,科学种植好树木、花草,达到有绿荫、有鸟鸣、有合肥味道的目标。可以借鉴厦门的沙坡尾、宁波的海曙区、上海南京西路的成功经验,打造出“你憧憬的一种生活方式”。

  打造合肥文化的精华区。要在全面调研的基础上,整合第三方力量、第三方资金深度参与包河区“老城复兴”工作,打造合肥文化的精华区。比如常讲的姜夔、民国文化,通过系统调研,把这几个文化有亮点的地方一个一个作系统的挖掘、整理、串珠、提炼。特别是要借助第三方力量,调动文化界人士的积极性,让他们来做。此外,包河区集中了大量国家级、省部级、市级的科研机构,可以依托这些机构打造一个安徽省国家级的省部级的研究院聚集区域。希望包河区委区政府能够吸收专家的意见建议,进一步提升,并提出可操作性、细化的实施方案,比如参照上海的做法拿出一个三年行动计划。

 

  从文化、建筑、社区三个层面推进老城复兴

  ·安徽建筑大学建筑系主任 季文媚·

季文媚.jpg


  第一个层次是文化层面。现在政府要求,特别是城市规划建设项目要求向市民展示。上个世纪欧洲很多国家提到的公众参与,特别是在发达国家美国、日本、德国,城市规划的很多项目,包括一些街巷的改造街坊重新修复工作,特别考虑公众参与,因为这些公众是直接的使用者。所以,我们要听一听使用者的心声,这样的作品才能更加趋于合理性,满足公众的需求和利益。

  第二个层次是建筑层面。也就是我们所说的风貌,街区的风貌城区的风貌,都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精神层面,必须有物质载体。但是光有物质载体脱离了地方的文化,它又是一个空壳。我呼吁首先保护历史风貌,保持原有的城市肌理,因为历史风貌对于旧城的保护有更多的追随,是原有的脉络和记忆,也就是城市文脉所在。其次保留城市原有的空间尺度。原来的老城区尺度空间非常小,一站路一站路之间没有多久就到了,这就是我们说的可达性良好、使用方便、节约资金、使用宜人,甚至有助于改善邻里关系。

  第三个要打造原本丢失的邻里空间。孟母三迁、“五家为邻,五邻为里”,远亲不如近邻、千金买屋万金择邻,这都向我们陈述了邻里关系的重要性。要为业主搭建良好的沟通平台,让邻里有更多交流的机会,让社区真正体现共融,这也是推动社区凝聚力,推动社区文化建设、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营造邻里空间也就是把自家的客厅向外延伸,去发现邻里之间的一些沟通和共享的乐趣。

  对于老城复兴来说,宜居应该放在首要位置,需要改善居民的生活条件,改善基础条件,老城区的陈旧基础设施无法满足现代人对宜居性小康住宅要求,老城区的基础改造是复兴的前提和基础。新的时代大幕已经开启,老城进入新的发展时代,希望文化和复兴可以成为重要使命和主旋律。



  时空重组背景下的老城复兴

 ·安徽大学社会与政治学院教授 吴宗友·

吴宗友.jpg


  包河区提出“老城复兴”概念,这是一个重大战略问题,也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复兴”体现了决策者对老城的价值定位,是对历史的尊重,同时也是基于现实的理性选择。

  老城复兴是中国现代化在新的工业革命背景下,对时空的重组过程,核心内容是空间的再生产。其一,从时间维度来讲,它解决的是历史与现实、传统与现代、当下与未来的冲突和断裂的问题。其二,从空间维度来说,老城复兴涉及空间资源的重组与改造,本质是空间的再生产与空间资源的再利用。

  包河区老城复兴是一项系统工程,在实施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要妥善处理四个空间的关系。四个空间是指物理空间、社会空间、文化空间、网络空间。比如,这里的锅庐艺术空间,就是最为生动的例证。它是将近乎废弃的物理空间通过艺术家们的文化重构,实现与网络空间的有机融合,同时在此过程中妥善处理了涉及与周围居民区之间的冲突和矛盾,顺利实现社会空间的再整合,最终达至化腐朽为神奇的空间再生产。这是一个老城改造或老城复兴微观层面四空间叠加的成功个案。

  二是要科学整合四方力量,即政府、市场、社会和业界精英,四者之间的边界要厘清。我们通常谈得较多的是政府、市场、社会,从锅庐艺术中心这个空间再生产的典型案例来说,以个人角色出现的业界精英,是一方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往往以特殊的智力资源和独立的品格精神而示人的业界精英,能给我们带来很大的惊喜。

  三是注重城市符号的挖掘、凝练与创新。什么叫城市符号,就是一提到这座城市,别人就立刻想到什么。一座城市最终形成一个什么样的符号特质,这是城市价值指向和精神气质的问题,是城市的灵魂所在。一座城市能否在千万个城市当中脱颖而出,主要取决于此。

  四是要将风险和成本降至最低限度。城市的复兴尤其是涉及到拆迁改造等工程,是有一定的风险和成本的。要研究先行,注重规划,宣传到位,稳步推进,一定要把各方专家、多方社会力量的意见统一后再去做。因为老城复兴,它不仅仅是城市改造问题,在某种程度上是个政治问题,一定要有高度的政治敏感意识和风险预判能力。

 

  用复兴来铸造城市文化经典

 ·安徽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城市雕塑家协会常务理事、一级美术师、安徽省城市雕塑院院长 徐晓虹·

徐晓虹.jpg


  复兴,首先是恢复,然后是挖掘,深刻挖掘历史文化脉络中的经典。

  恢复实际上是挖掘,而不是简单的恢复。只是把一个建筑改造一下,环境搞点绿化,不够深刻。是不是每个点都要挖掘?显然也不合适,要有节点,在寻找合肥文化记忆经典的同时,把这些经典串联起来,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包括市井文化,实际上就是民俗文化,包含很多的民俗风情,如经典的老商铺、老商品等,都可以作为文化节点,这个文化节点需要利用一些老城的建筑,对其进行改造,形成风情、市井、民俗文化的纪念馆或集中展示区,合肥老城区要有这样的经典。

  恢复城市文化经典还有一种方式是振兴,通过恢复来振兴,把记忆和现代城市的发展连缀起来,建立一个城市脉络的记忆馆,精彩且珍贵。老物件、老的承载,是描述不了的,只有看到实实在在的东西,一展现情境就出来了。配合情境,在一些文化上面进行挖掘,进行新的艺术创作,但这个创作不能脱离框架。

  文化经典是保留价值中最重要的。在新的景点打造的时候,一定要强调经典,否则这个城市品牌打不出去。把经典连缀成片,一定要有节奏感,不能乱,有一个文化体系,多建点艺术馆。

 

   老城复兴要在“特”字上做文章

   ·原合肥广播电视台副总编、高级记者 李新生·

    李新生.jpg


  老城区的复兴,我认为要尊重历史,敬畏历史。尊重历史,敬畏历史在老城复兴中,无论是老建筑还是新建筑,一定要让历史站起来,让历史说话,让建筑来说出故事,讲出精彩。包河的老城复兴,从人文历史、地理沿革上来说,有很大的潜在价值,民国街、姜夔街,工业文化、体育文化、南淝河的码头文化、农耕文化,是包河区独特的城区资源。

  新建筑与老城区的风貌一定要协调,坚持和张扬包河区老城区的个性和文化,在“特”字上做文章,要体现包河味道。要雅俗共赏,不能阳春白雪、曲高和寡,不能大拆大建,要在大规划的统一下,结合各自的特点,推进老城复兴。

  老城复兴是件难事,建议区委区政府出台容错纠错机制,对有担当的干部,区委区政府给予担当;对于敢负责任的干部,区委区政府给他负责。老城复兴是系统工程,既要统筹兼顾,也要协同发力,上下联动,左右合力,形成共识。

  要不留遗憾,要有文化积淀,不能乱改。既要敢于无中生有,又要善于无中生有,不能乱来。只要有点历史依据,大胆去做,罍街是最成功的案例。要有精品工程,芜湖路改造是人居工程范例奖,老城复兴也应该有若干个人居工程范例奖。希望新时代包河区的老城复兴也可以为其他地方的“老城复兴”提供样板与路径。



  精心打造锅庐艺术空间

  ·锅庐艺术空间负责人、安徽建筑大学讲师 刘雪丹·

  刘雪丹.jpg


  城市的发展靠文化,文化也需要时间积淀。人与时间是城市发展中最难管理的因素。这几年也去了世界范围内一些改造比较成功的旧空间,大量的老城市老城区的旧建筑,改一改,很便宜,而且还很酷,这就让我们滋生了锅庐艺术空间的想法。

  锅炉房是上个世纪80年代星级酒店齐云山庄的配套用房,加上外面一个院落和一个红砖烟囱。院子里的这个红砖烟囱确实很酷,很有雕塑感、图腾象征。上世纪90年代以后电器化普及,锅炉房就退出了历史舞台,十几年以来一直在闲置。

  我们当时想得很简单,只需要有一个地方可以办公,有一个大的空间可以作为设计师的城市会客厅,用作交流、分享、待人接物,有一个设计师的小空间,后来又加进几间体验式的城市民宿。经过近一年的打造还有几个月的运营,锅庐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我总结几点经验,跟大家分享一下。

  第一,锅庐的项目是对历史的尊重,捡回我们曾经辉煌过的那个时代的记忆。捡回记忆主要是为了提醒我们正视当下,放眼未来。

  第二,作为设计师,我们尝试一种可能性,就是设计师们自发自觉的这种行为,让合肥找回文化自信。我们对一些有价值的旧建筑,不是推倒重来,而是培育了一种新的城市功能,进而推动社会公平。

  第三,锅庐房改善了社会微环境,和睦了邻里关系,更是对社会生态的改善,起一种潜移默化的渗透作用。

  最后,通过锅庐的效应,安徽的设计师已经有了整体走出安徽服务全国的苗头了,所以我们也愿意配合党委政府,配合一些企事业单位,做一些有品质的项目,为我们合肥建设发展献策献力。

  目前,我们团队正在抓紧开展齐云巷子的规划设计工作。齐云巷子有两组民国时期的老建筑,曾经是国民党时期的安徽省图书馆,还有一座是上世纪60年代的小红砖筒子楼,现在进展到关键阶段,正在作最后的呈现,敬请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