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滨湖聚焦

不惑之年,一座锅炉的“逆生长”

编辑日期:2018/4/27 9:19:19   作者:新闻中心   

锅庐空间内部天井-旧.jpg

锅庐空间内部天井-新.jpg

新旧对比

客房-羽2-姚胜虎.jpg

名为“羽”的民宿空间

坍塌花房改造后客房“忘尘”.jpg

创意花房

DSC_0001.jpg

城市会客厅

 

空间是时间的切面,城市记忆是城市空间的结晶。就像每个人都记忆一样,城市的发展历史蕴藏在城市的每个角落,它可以是口口相传的儿歌民谣,也可以是古老的弄堂小巷,甚至是城市里每一座建筑,每一处风景都代表城市特有的气质。在现代城市的发展中我们需要去探索,如何保存或改造古老建筑,重新赋予其使用价值、地标性意义,并与城市的现代街区形成新的时空对话,从而保存一座城市的独特记忆。

锅炉变“锅庐” 旧城里隐藏城市新美学

在包公街道宣城路105号,老城区核心地带有一座建成于上世纪80年代的锅炉房。它占地面积约2000平方米,作为合肥最早的四星级酒店齐云山庄的配套锅炉房,兼具洗衣房与简易员工宿舍之用。向北,它远观芜湖路上梧桐树枝繁叶茂,往南,合肥工业大学里,一届届莘莘学子在这里成长;东西两侧它毗邻安徽大剧院、安徽省体育馆,看一座座场馆拔地而起。这座锅炉房曾见证了合肥城市的变化。

十年青春,十年打拼。90年代,随着产业升级,酒店引进了新的设备,锅炉房成了时代更新进程中的废弃物,不能一键收入回收站,只能窘迫地立足于此,成为一处小型工业遗址。

转变从2017年正月开始发生,还在印度访学的安徽有方·无界设计联盟的几位设计师知道这部分国有资产租赁的消息后,隔着时差,打着越洋电话,与产权方一次次沟通与协商,终于在4月份签下租赁合同。在寸土寸金的一环内,设计师们坚持以包容、守护、尊重的态度对待历史遗留的全真面貌。

历史9个月,10位设计师,对以锅炉房为中心的3间房进行了改造。清理走随处可见的废弃、厚厚的青苔、坍塌的花房、锈迹斑斑的管道……当然他们也保留了岁月的记忆:经年累月的燃烧为室内顶面留下的烟熏火燎的痕迹;曾经烟雾寥寥高高耸立的红砖烟囱;记录下工人每一次导班工作的黑板墙等等。高达7米的锅炉房化身城市会客厅,设计人员用现代感十足的黑色钢板搭建起楼梯,划分出角色鲜明的会客空间与读书角落,整个立面的玻璃将古老的烟囱变身窗外一景。

锅炉虽简朴,却也曾是许多在这里奋斗的人安身立命的所在地,将空间重组,7位设计师以7个态度、7种理解创造了7种风格迥异的民宿,并分别命名艾丽莎、工寓、忘尘、初喜、自观、漫屋、羽。“艾丽莎”颜色深沉、气氛神秘、遍布罗马古雕塑;木质的原始风貌,亚麻蒲团、陶瓷器罐点缀其中,讲述着“初喜”的返璞归真,在白色之上不断增加白色,摇篮、绿植、水池单纯地勾勒着生活的纯粹。曾经的洗衣房,被改造为设计办公区,重生为“设计师之家”,50多位设计师在此办公忙碌,一笔一画地给冰冷的建筑注入生活的气息。

如今,当你敲开门,走过曲曲折折的小路,你会慢慢剥离城市的冗杂。这里是民宿,可以让你休息停留;这里是城市会客厅,可以会友商事,品茗一杯咖啡,放慢生活脚步;这里的许多惊喜,等你发现。

市井里的文创空间  老城复兴的典范之作

地处闹市,锅庐SPACE的名牌与周围的商业店铺形成鲜明对比,一旦走进却又颇有曲径通幽处的感觉。“很多人将这里称为民宿,但我们更愿意称之为‘SPACE’空间。”刘雪丹是该项目的发起人,也是总设计师。在他看来,这里是民宿,是城市会客厅,更是一个藏在市井里的秘密创业空间,记录着一段城市的历史。

锅庐不以营利为目的,其收入也只用于维持日常运转。“从去年12月至今,我们吸引了来自各地的设计同行前来参观,这让我们很提气。说它是‘网红’一点也不为过,但对于设计行业的意义更为重要。”刘雪丹说,长期以来,安徽设计师整体水平与北上广等一线城市尚有差距,提升行业水平需要一个契机。“我们希望锅庐能成为这个‘契机’。”

一个行业阵地,一个展示空间。锅庐既凝聚着这群设计师们的设计初心,也成为了他们的工作空间和会客平台。多年来,有方·无界设计师联盟坚持举办公益学术分享、公益讲座,希望提升行业整体素质。未来“锅庐SPCAE”将充分发挥城市会客厅属性,成为设计师分享、交流的平台。

与此同时,锅庐的出现让更多人开始理解设计的价值,发现无处不在的生活美学。

“一年前满目疮痍的环境仍旧历历在目,在项目改造的10个月里,我们见证了周围群众态度从不解与阻碍,慢慢到和平相处的变化,也见证了这个在老城区里大门紧锁的禁闭之地,如今改新焕颜。”一位全程参与锅庐项目建设的工作人员颇有感触:老城有着自己独特的文化格局,当人与城、与时代不断碰撞的同时,也在不断融合,生出新的化学能量。

锅庐有句宣言,荒废不是美,但可以把荒废的变成美;情怀并非无用,但要走出小我的束缚。对这些工业遗址的重新设计、结构优化是城市更新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对老城复兴的一种探索。相较于新城区,老城区居民楼密集,生活空间退化,整体资源更加碎片化。因此,老城复兴要着眼于现实,需要遵循区域特色。老城复兴要以人民为中心,立足群众需求开,以文化为脉络,积淀城市历史,植入新业态,围绕生活服务业提升城区功能,真正实现宜居宜业。碎片化的资源期待着碎片化的改造,“用高像素、高分辨率”的改法,从细处一点一点调整,在保护好空间和肌理的基础上因地制宜,才有可能演变出新的空间,形成新的神经末梢。最终,建立在物质肌理之上的文化肌理才有可能被保存下来。

(包育晓/文 谢文君 许瑶/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