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专栏 > 新时代新气象新作为——包河在行动

向“下”给力,让每个角落都干干净净

包公街道“微综管”破解老城管理难

编辑日期:2018/3/23 10:58:27   作者:新闻中心   

导读:下午3点,包公街道城管办执法人员钱建一开始了对所属炳辉社区辖区2号线路的第二次巡查。在徽州大道与太湖路交口附近,他扫描了墙上的专属二维码,通过“智慧e通”APP,按照步骤填写,完成对此节点的各项标准化巡查。与此同时,在包公街道城市综合管理中心,专职座席员蒋平平开始对钱建一上传的相关信息予以分类、结案等处理。

街道统筹、一线合力,最终实现品质管理。这正是我区包公街道推行的老城区城市管理新举措“微综管”带来的成效。

从单打独斗到综合管理

包公街道面积10.5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1万人,辖10个社区。作为老城区街道,该街老旧小区多,城市公共设施较少,城市管理薄弱点多等诸多问题日益凸显,街居各部门单兵作战的管理工作模式也制约了城市管理整体水平。“我们以街道为核心、以社区为执行机构,将相关职能科室整合到街道城管中心,再把城管执法人员整合到社区一线,把‘政府购买服务’的社会化管理和环卫、物业外包公司等力量整合,建立了‘微综管’体系。”包公街道党工委副书记潘晓峰介绍,该街运用智慧服务平台将城市管理、物业、环保、市政、园林、综治等不同部门融合在一个平台,整合执法资源,实现一岗多责,提高效率。

成立“微综管”后,综管人员由原先单一的城管执法中队25人扩充到街居两级城管、环保、绿化等岗位95人,编为涵盖全街10个社区的22支巡查队伍,在各自责任网格实现执法人员与综管人员的编组联动。包公街道雨花桥社区党工委书记孟国强说。在他看来,基层工作看似简单,实际操作中工作人员大多身兼数职,面临职能交叉等情况。明确分工任务后,人员由部门工作向综管员的角色转变,实现精细化管理,是对城市科学管理的一次探索。

“132”与“6755”

微综管并不微,它只是将管理触角伸向每一处细枝末节,涵盖了城市管理的方方面面,管得更多、更细、更深了。如今全街22支巡查队伍负责着22条路线,每条路线设2名巡查员,6个管理节点,平均每100米就有一个。数字城管、物业管理、市政监管、园林绿化、环境保护、治安综治、安全生产、卫生等八类工作初步纳入巡查范围。每个类别再细分,例如,物业管理中就包含了垃圾桶设置不规则、非法小广告、乱晾晒、毁绿种菜等多项,合计约40多项常态化内容。节点设置及每处巡查内容依据长期的巡查经验进行了初始设置,执法人员工作时只需按图索骥,逐一排查。

在微综管智慧服务平台上,蒋平平每天通过巡查管理软件,了解每条路线的巡查情况、定位执法人员,处理各条线路上报案件并分类。按照街道绩效考核办法规定,执法人员每天上报的案件要有量更有质。案件按难易程度分为五类,每月上报的简易案件不得高于50%,上报类别也有要求,其目的就是倒逼综管员形成全领域意识,降低大事概率,体现管理痕迹,让“小事化无”。平台数据显示,从去年12月试行至今,街道已结案6755件,微综管初见成效。

用绣花功夫管理城市

“眼里有活了”是钱建一对微综管模式下自己的评价,尽管工作量相对之前有所增加,但加大常态化、制度化巡逻后,及时解决问题,小事儿不会放大,责任心更重了。而在有着十几年基层工作经历的炳辉社区文明办主任陈广辉眼中,微综管更重要的意义是为他们打通了“出口”。“比如,过去在路边看到窨井盖问题,一是缺少上报意识,二来还要自己对接相关部门,手续麻烦。如今,只需拍照上传智慧服务平台,后台会按照分工派发,并规定完成期限。”这种高效率的反馈对社区环境治理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早在去年初,习近平总书记就指出:城市管理应该像绣花一样精细。见微知著,小中见大。那些看上去的小事,恰恰与生活于斯、工作于斯的广大市民息息相关,未来城市的管理,应该在精准、精细上做文章。”潘晓峰说,微综管试行至今已经四次修改,街道在逐步将其与现行的“数字城管”考核办法融合,以适应老城区的新常态。目前,综管人员整合度目前仍不算高,也存在局限于原有管理区域等问题,在明确管理任务时,人员常以案件为导向,偶有随大流的思想。“原有模式和惯性思维的影响,这些都是探索过程中必然会面对的问题,但从小处、细节入手,以点滴进步带来城市品质大提升的方向没有错。我们期待微综管实现城市有人管理、城市管理全覆盖、人员资源不浪费的最终目标。”潘晓峰说。 (包育晓 许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