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专栏 > 新春走基层

包河的文化年味

编辑日期:2018/3/2 9:40:06   作者:新闻中心   

新年第一天,清晨5点,包河区大圩镇圩西村王永琴一家已经开始张罗起了早饭。今天,作为旱船队队长的她要带着30多名队员给村民们送去新春祝福。6点,丈夫将王永琴送来了集合地点,一直以来家人的支持都是她最坚强的后盾。

旱船,古老徽州重要的民间表演艺术形式之一,一支队伍人数不等,一般由“船夫”“小丑”“兰花”“毛驴”等多个角色组成,配上几名鼓手,大家合着鼓声,将歌词谱成曲,热热闹闹地唱起来。在大圩,这支去年11月刚成立的旱船表演队已经家喻户晓,但说起船队的成立,王永琴也是颇为感慨,用她的话说是“硬着头皮解决难题”。

第一难便是经费。成立船队需要资金支持,服装、道具都要花钱,王永琴和丈夫一合计,自掏腰包1万多元,解决了启动资金。“旱船队是公益组织,为的就是让村民生活更丰富,政府让咱百姓生活好起来了,我们也该出份力”。

王永琴有些不好意思地说。旱船表演并不容易,角色安排有讲究、台词多、灵活性强,为此,王永琴邀来了包河非物质文化遗产福升堂醒狮传习基地的年福升馆长,将花鼓灯融入旱船表演,搭配出如今的旱船队各角色。2名曾经的许贵村花船队老演员担任起队里的指导老师,大家每天坚持排练,自己创作,将十九大的精神、大圩镇的变化都写进歌词唱了出来。

正月初一早晨7点半,大圩镇旱船队从大圩农民文化乐园出发了。“大圩美来大圩强,江淮大地美名扬。圩区美景任你游,处处风光赛天堂。”伴着演员们嘹亮的唱腔,旱船表演开始了,每到一户,居民们都迫不及待地上前迎接,懂传统的老人们,还要将表演队迎进家中,和演员们即兴对上几句,讨个新年好彩头。一个上午,近80户人家,每户唱2~4首歌,按照平均一户人家3分钟的时间,旱船队队员们捧着沉重的道具唱了近4个小时。

吃团圆饭、看演出是春节抹不掉的传统,而这背后,离不开文艺工作者的坚守,他们有的在台前辛苦表演,也有人在幕后默默付出。“今年合肥的春节与往年有些不同,禁燃禁放的规定实施后我们一方面要挨家挨户宣传政策,引导居民过绿色春节,另一方面我们也希望多提供一些表演活动,让大家的春节依旧热闹起来。”大圩镇文化站站长黄春华说道。年三十当天中午,在婆婆家吃完年饭,她就匆匆赶到墨滩村蹲点宣传禁燃禁放直至次日凌晨3点。为了方便大家阅读图书,过年期间,黄春华带着两名工作人员轮班,保证了农家书屋过年不停业。再算上筹备大年初三的春节民俗民间巡演,这个春节,黄春华几乎没有休息。“初一下午,和儿子去看了场电影,算是对这个春节没有陪伴他的补偿吧。”黄春华笑说。文化传承离不开老百姓的认同和参与,更离不开每一位文化工作者的匠心坚守。 (包育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