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滨湖聚焦

“说方言”也是一种“年俗”

叶玉庭

编辑日期:2018/3/2 8:49:31   作者:新闻中心   

提到“年俗”,很多人会想到舞龙舞狮、贴春联、做豆腐、杀年猪等等,而我觉得“说方言”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被人们所忽视的“年俗”。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未改鬓毛衰。”一个人不管在外生活了多少年,只要回到故乡,遇到家乡人,就立马能说出几句家乡的土话。春节期间,遇见多年未见的村里人,几句家乡话,便能瞬间拉近距离。

从2008年起,我便离开家乡肥东,去芜湖读大学,毕业后又先后在颍上、宣城等地工作,2017年下半年才回合肥。可以称得上是“少年离家中年回”了,但依然“乡音未改”,虽然平时上班时一口“合普”,但一逢过年回老家,便自然而然地操起了肥东土话,就像过年要贴春联、炸圆子、下挂面一样自然。

在外工作期间,每每有人知道我是肥东人,便打趣着要让我说那段经典的合肥话:从肥东到肥西,买了一只老母鸡,拿到河里洗一洗,除了骨头都是皮。方言,成了一个人语言上的基因。

记得刚到颍上工作时,一次喝酒,同事举着满满的酒杯对我说:“我们斗齐吧!”我不知道“斗齐”就是喝干的意思,便傻傻地点了点头,等到同事一口气把酒喝干之后,不怎么会喝酒的我,也只好硬着头皮一口气把一杯酒喝完。语言的误会,反而“提升”了我的酒量。

在宣城工作期间,去各县农村采访时,我喜欢独来独往,直接去镇里,尽量避免麻烦县宣传部的同志,唯独去绩溪县采访时,总是会和县宣传部的同志一道。因为绩溪的方言,我一句也听不懂,这时便可以求助县里的同志帮我“翻译”。

不同的方言像一条条河、一座座山,将不同地区的人们区分开来,而春节则让那些有着相同语言“基因”、语言“血缘”的人们在每年的正月,从天南海北汇集到家乡,他们说着相同的方言,缓解着一年又一年的乡愁。“说方言”这个让人忽视了的“年俗”,在这个飞速发展的新时代,显得尤为珍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