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滨湖聚焦

创新智慧社区 共享美好生活

首届包河区社区治理现代化实践与创新研讨会专家发言选登

编辑日期:2018/2/11 18:24:10   作者:新闻中心   

社区是城市居民生活的共同家园,是城市管理的基本单元。创建智慧社区是顺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大势,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以及“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创新之举。

近年来,我区准确把握“安徽新中心、品质首善区”战略定位,始终牢记“中心”和“第一”的使命,恪守“标杆”和“示范”的担当,认真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围绕“管理好城、解决好事、服务好人”,强化顶层设计、政策引导和资金支持,创新规划建设社区“两级中心”,全面推开“大综管”模式,走出了一条城市规划建设与社区治理服务一体化、破解“看得见管不着、管得着看不见”城市管理难题的新路径。方兴社区作为全市最年轻的街道级大社区,自2015年5月成立以来,紧紧围绕“智慧方兴,首善社区”的总定位,抢抓全市智慧社区建设试点机遇,实现由传统街居管理模式向现代社区治理模式的转变,打造“方兴样本”,受到社会各界一致认可。

2月1日下午,首届包河区社区治理现代化实践与创新研讨会在方兴社区召开。本次研讨会由安徽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指导,决策杂志社和包河区人民政府主办,安徽创新发展研究院和方兴社区服务中心共同承办,以“创新智慧社区 共享美好生活”为主题,积极探索如何打造共治共享的智慧社区新格局。会议邀请到来自政府、高校、企业等社会各界智慧社区建设领域的专家学者,围绕提升社区治理现代化水平、构建新时代社区治理体系积极建言献策,交流真知灼见。现摘登部分专家的精彩言论,以飨读者。

 

在基层治理中统筹推进智慧社区建设

国家民政部政策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 赵宇新

 

DSC_3098.jpg

智慧社区应该放在两个工作中去统筹:一个是在智慧城市的工作中统筹推进,另一个是在基层治理中统筹推进。

如何看待在基层组织中统筹推进智慧社区建设。第一,社会治理的中心必须落到城乡社区;第二,加强基层党的建设,巩固党的执政基础作为贯穿社会治理和基层建设的一条红线;第三,大力发展基层协商民主,重点在基层群众中开展协商;第四,推进社会治理系统化、科学化、智能化、法治化;第五,基层干部是加强基层基础工作的关键。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也对基层治理做出了系统的论述。对于民政部而言,将更加关注完善制度供给、推进实践创新、健全组织保障。与此同时,近年来基层社区建设的要求随着人民需求的变化而变化着。老百姓的公民意识、民主意识、权利意识、法制意识不断增强,参与社区治理和决策的意愿越来越强;城镇化和人口流动给城市带来巨大压力,需要在社会层面实现外来人口和常住人口之间的融入;互联网深刻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对居家养老的需求增加,以上内容都倒逼社区加强社区服务体系建设。

加强基层治理,必须沿着“体系——体制——机制”的路径:首要任务是加强基层治理体系建设,包括“两线两层”。两线分别是“基层党委-基层组织”和“基层政府-基层自治”,两层分别是“权力层”(乡镇、街道),“自治层”(城乡社区)。因此加强基层治理必须抓好“三基”,即基层政权、基层组织、基层自治。主轴主线是党的领导,必须提高基层党委组织力和凝聚力,更好领导行政力量、调动社会力量、发动自我力量推进基层治理。切入点是基层政权建设,完善基层治理的制度、组织和政治保障。

 

新经济背景下智慧社区的服务与运营

中国社区发展协会智慧社区工作委员会主任 汪碧刚

 

DSC_3109.jpg

智慧社区是应用信息技术规划、设计、建造和运营社区基础设施,促进公共服务和便民利民服务智能化的一种社区管理和服务的创新模式。智慧社区的建设、运营和保障是一个社会系统工程,需要不断成熟的生态链来支撑。

一、智慧社区服务运营的理念与要求。智慧社区的服务运营应遵循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服务主要涵盖三大范畴:基本公共服务、社区生活服务和社区主题服务。智慧社区的服务运营,应依托必要的场地和设施,按照一定的标准与流程,以可感知、可监督、可持续的方式提供,促进民众生活质量的提升。

二、智慧社区的典型服务运营模式。地产开发商有先天的优势和意愿介入社区商业运营,传统的介入方式为购物中心社区化。目前,国内已经出现一些企业从物业管理着手,通过互联网平台拓展社区服务能力,基于社区O2O,创新发展B2F模式,极大地改善了社区居民的生活状态,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此外,嵌入式养老模式是机构养老和社区居家养老两种模式上的补充和整合,即以社区为载体,以资源嵌入、功能嵌入和多元的运作方式嵌入为理念,整合周边养老服务资源,为老年人就近养老提供专业化、个性化、便利化的养老服务。  

三、智慧社区服务运营的收入模式。服务运营的良性循环,是通过为社区居民提供有价值、高满意度的服务获得使用者付费,找准切入点尤为重要。通过智慧社区让业主和物业公司建立标准服务规则;建立社区周边的电商系统,覆盖社区短距生活圈;根据自身社区小站服务点,与电信运营商方面合作,提供覆盖小区的精准广告服务。

综上所述,智慧社区的建设发展能够平衡社会、商业和环境需求,同时优化可用资源,通过应用信息技术规划、设计、建造和运营社区基础设施,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和社会经济福利,从而促进社区和谐,推动社会进步。当前,需要通过坚持问题导向,综合运用经济、行政、法律、科技、文化等手段,构建权责明确、服务为先、管理优化、执法规范、安全有序的社区治理体制,打造“政、产、学、研、用、资”全链条的智慧社区发展平台,探索共建共治共享的社区治理新格局,从而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基层治理能力现代化:路在何方?

上海设计科学院研究员 陶希东

 

DSC_3116.jpg

重温社区的本质及其城市的关系。一个优质社区至少应该符合以下几个标准:一是充满活力、生机勃勃;二是以一个到多个集会和社交场所为中心;三是有集体意识;四是拥有可以促进社会和人文氛围的硬件环境;五是能被生活在其中的人所珍惜。真正的社区应当是一个有记忆、有服务、有归属感、有交往、有情怀、有规矩、有温度的人类包容之所。

中国行政-社区的治理能力现代化有两个基本内涵。它是一个过程和目标相结合的概念,既是一个与社会主要矛盾相适应的动态演进与能力提升过程,更是一种与全面小康社会、共同富裕社会、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相适应的科学、高效、良性的基层治理状态。

从过程视角看:治理理念不断深入、社区治理主体结构不断完善、治理制度不断成熟定型、治理手段不断完善、治理效果和质量不断提高、活力不断释放、居民自治力不断增强的过程。从目标状态来看:民生服务质量高、均等、精准,社区居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基本得到满足,拥有安全感、获得感、辛福感;社会心态理性平和,社区安全、有序、和谐、文明、公平、正义、共享、包容;与高质量发展、高收入国家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相适应的共建共治共享治理

实现社区治理现代化,其一,努力满足多样化、多层次需求,让民众过上美好生活。其二,基层治理现代化的改革,一定要将放在整个城市纵向体制改革的大框架中进行统筹谋划,从“社区行政”向“共治、自治”转变,把社区管理的权限还给居民,是现代化的关键和核心。其三,社区是主要反映公共生活领域的利益共同体,需要高度关注社会公德和社会公共意识的建设,大力培养草根社区领袖人物。其四,与城市微更新、创新创意等功能紧密结合,增强公共空间或社交场所的营造,提升社区的多样性、魅力和人文情怀。其五,大数据或智慧化治理是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必要条件之一,开发和利用的同时解决体制问题和数据安全等法律风险问题。

  

社区治理“六加一”

安徽大学社会与政治学院教授、中国社会发展协会专家委员会委员 吴宗友

 

DSC_3138.jpg

一、技术层面。要破除数据共享的障碍,这不仅是在纵向的省市级别上,在我们市区内部同样存在障碍。

二、创新和服务层面。包括服务的硬件和软件,特别是在技术层面上,以创新推动实现智慧社区的智能化。

三、人力资源层面。要以智慧管理、智慧服务倒逼社区工作人员努力提高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提升智慧意识。

四、行政管理层面。要改变工作的思路与模式,破除部门中心的狭隘,整合部门权力和责任,形成部门间的联动协调。

五、社会治理与社会服务层面。树立分层致力于服务的理念,要针对不同人群、不同阶层,在治理与服务上有所区别。同时整合借力现有的智慧资源,积极创造各类智慧服务的新模式。

六、法律和制度层面。大数据下信息的采集利用,涉及到个人一系列的隐私、保护、财产保护和信息保护,要逐步跟进完善信息保护制度。

一个特别提醒,现在社区当中最大的问题就是人员队伍的不稳定。要解决好带人、用人、留人的问题,优化年轻人的成长环境,完善激励机制,通过上下联动,设计合理的、具有可操作性的人才制度,让社区事业充满活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基层治理创新的突破

合肥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全国首批社会工作领军人才 周军

 

DSC_3152.jpg

突破一:助推体制改革。衡量智慧社区做得好不好,最重要的就是能否有效的倒逼体制改革。这个体制改革就是服务管理的扁平化,是信息化服务模式是否能复制到其他地区。

突破二:提升居民参与。方兴社区现在居民参与缺少相关平台的支持,要助推参与,有意识地去培养社区治理的志愿人员,形成居民参与的衡量指标。

突破三:多方主体互动。社区办理具体事务时,要明确各方主体的具体责任,设立科学的流程,让多元主体参与进来。

突破四:懂得汇聚资本。通过成立平台、设立基金等多种手段,充分整合辖区资源,让社会资本活跃在社区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

突破五:实现成果共享。用服务来培育人,用服务来解决问题,让发展成果惠及到社区每一个居民。

 

实现“智慧+”与“+智慧”的同频共振

安徽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信息化推进处处长 潘峰

 

DSC_3088.jpg

智慧社区建设根本目标是为民服务,让社民满意。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我们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智慧社区建设将在解决这个矛盾过程中起到主力军的作用。智慧社区建设的怎么样,百姓的满意度是真正的标尺。

要实现“智慧+”与“+智慧”的同频共振。“智慧+”是从智慧建设角度出发,从信息技术可解决的方案出发,去改造和重新定义的社区,发生具有革命性的、变革性的变化。“+智慧”则是从已有的社区的管理服务出发,主动的对接信息产业,主动的对接信息技术。“智慧+”更具挑战性,效率更高,但是“+智慧”也不能忽视,做好“+智慧”才能使百姓对“智慧+”有更深入的理解,从而更好地参与社区建设。

要推进智慧设施,智慧服务和智慧沟通的协调并进。首先要在智慧设施上有所作为,通过企业化的手段完善智慧化的建设。智慧服务是一种理念,运用智慧与技术达到目标,因此要实现智慧沟通,最终与社民的心理共鸣共通。

要真正实现高效率“一硬、一转、一网、一平台”。“一硬”是硬件,利用感知器件不断的丰富和完善,实现物联网万物互联。“一软”是软件,社区的特色化的服务需要不断完善、升级、换代。“一网”,万物互联网就是我们百姓需求与我们社区管理的通道,除了管理者和被管理者、服务者与被服务者之间的纵向通道,还有居民和居民之间横向网络。“一平台”则要实现三大协同,前向协同解社民的需求,后向协同让工作更有效率,纵向协同借助于外整合资源。

要落实五大发展理念。智慧社区的建设建立在创新的基础之上,充分调动双创和青年的因子。其次是协调发展,以科学的精神协调推进管理者与被管理者,服务者与被服务者的关系。绿色发展主要体现在采取的数据安全。开放发展基于互联网建设。共享不仅是一种技术的实现,也是一种模式的实现,将来更是一种感情的实现。

 

建设便民、惠民、安民的智慧社区

安徽省民政厅基层政权和社区建设处处长 章国林

 

DSC_3134.jpg

建设智慧社区的指导思想,要以便民、惠民,安民为宗旨。那么,就要打造社区基础设施的标准化、政府部门的协同化、社区管理的智能化、公共服务的网络化、居民生活的现代化、社区服务的集成化,总体上是让居民的生活更加智慧、更加安全、更加文明和谐。

建设智慧社区的基本原则,要以需求导向、便民惠民;要统筹规划、分级负责,围绕居民的参与。要以政府指导、多方参与,既要完成政府的任务,又要引导社会力量,同时开展居民自治进行互动。要务实创新、稳步推进,有大胆的改革创新的精神,突破传统思维的框架,大胆的实践。要实现资源整合、共建共享,通过技术手段的实践、电子化的手段,让这些各个部门和层级的系统实现统一集成。

建设智慧社区的重点任务,一是推动智慧社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打造卫民社需,提供完善的社交场所和基础配套设施;加快网络设施建设,打造宽带社区;加快物联网终端等设备建设,打造物联社区。二是深化社区治理体制创新改革,补齐社区治理的短板方面,通过强化制度保障,完善工作机制,不断优化资源的配制和社区的多元共治,加强社区工作队伍建设,提升社区的养老服务和物业管理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