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休闲

香花墩里说家风

芮 峰

编辑日期:2017/9/29 8:51:48   作者:新闻中心   

包公祠坐落于四时风景如画的包河的一处小岛上,这个岛有个美丽的名字——香花墩。相传包公少年时在合肥读书,住宅后有个土墩,包公苦读之余在墩上栽花种草,竟花繁叶茂,于是花香、书香、地香、人香,香花墩的美名为后人津津乐道。也有考证,包公读书时的香花墩并不在这里,而是在老市政府广场的西南侧。明弘治年间庐州太守宋鉴相中了城南护城河里的这个小岛,在岛上建了“包公书院”,人们想起包公香花墩读书的往事,便把这个小岛叫做香花墩了。

包公祠历代屡毁屡建,如今的包公祠是建国后重新规划修建的。走过梧桐掩映的芜湖路,步入荷叶飘香的包河,就看见粉壁、黛瓦、马头墙的建筑群了。游览包公祠,你会看到包公生平的简介,更会看到包公家训:“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滥者,不得放归本家;亡殁之后,不得葬于大茔之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孙。”这一家训正彰显了一代名臣的严正家风。

家风并不是小事,尤其对于官员。在老百姓眼中,官员的家庭是与其本人一同被看做一个整体的,官员家风的好坏、其配偶子女在社会上的言行举止如何,直接影响着公仆在百姓心目中的形象。所以习近平同志指出:“领导干部的家风,不是个人小事、家庭私事,而是领导干部作风的重要表现。”2015年落马的河北省委原书记、省人大常委会原主任周本顺,因替其子经营活动谋取利益,对配偶子女放任纵容,中纪委在其“双规”通报中首次使用了“家风败坏”这个词语。无数事实证明,领导干部的不良家风往往使一人得道、全家皆腐,溺爱放纵、宠坏家人,个人堕落、殃及全家,最终损害的是党和政府的形象。

在包公的严正家风下,其后嗣表现如何?史载包公长子包繶尚未踏足社会就病故了,包公痛惜不已。直到快六十包公才有了小儿子包绶。包公去世时,包绶才五岁。按照当时的制度,包绶享有特权“荫补”为太常寺太祝的官衔,但他并不做纨绔子弟,而是在严格管教下生活、读书,成人后先担任濠州团练判官,后至开封升七品宣义郎分配为少府监丞,一路官声清明。四十八岁在赴任潭州通判途中染病亡故。人们打开他的随身衣箱,发现除了诰命、书籍外竟无余钱,一身清白如此,令人浩叹。包公族孙包永年凭考试录为巢县主簿,兢兢业业,克己奉公,官升七品宣教郎,到鄂州任崇阳县知事。死后墓地与普通人无异,棺材内一钵两碗一铜镜加几枚铜钱而已。他们都身体力行,践行了包公的“孝肃家风”。

“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对我们今天的领导干部而言,良好家风既是砥砺品行的“磨刀石”,又是抵御贪腐的无形“防火墙”。最近听说,芜湖路一带要“穿靴戴帽”建成仿宋代建筑风格,包公祠也要扩建成包公文化主题公园,相信包公“廉政”文化尤其包公家风定会得到进一步的传承弘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