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休闲

香花墩:盛满书香的文化象征

陶余来

编辑日期:2017/9/29 8:55:25   作者:新闻中心   

少年包拯读书香花墩,这是长期以来合肥流传的说法。合肥作为包公故里,留下的史迹颇多,但因为距今千年左右,许多不详或存疑。包公读书处香花墩到底在哪里,多年以来引得众人争论不休。

合肥市文明办、包河区文明委等部门编写的《包拯,因清廉而流芳百世》一文中说:“包拯出生于今天的肥东县包公镇小包村,少年时却是在合肥城内香花墩读书。”支持这一说法的有丙辰年(1916年)孙仲修,陶述彭共同编修、刊印的《香花墩志》,其中的《香花墩考》对香花墩的来龙去脉有所交代。

可事实上,是包公少年时就读书于“香花墩”,还是发迹后才读书于香花墩,两个不同时代的香花墩是否同为一处,说法不一。即便同持包拯少年读书香花墩观点,这个少年香花墩在哪,也有争论。

一直以来,许多人都以为包拯少年时读书的香花墩位于芜湖路的包河公园内。此说曾频繁见诸书刊。 2015年11月21日《合肥晚报》李夏、李云胜《包公读书处香花墩究竟在哪》 对此进行了详细考证。

考证中引用《包拯,因清廉而流芳百世》一文,说包拯少年时在合肥城内香花墩读书。包河是合肥护城河的一段,如果说香花墩在城内,那就注定与包河扯不上关系了。“城内”二字限定了包拯少年时读书的香花墩在合肥的老城墙之内。那么,它坐落在城内什么地方呢?《包拯,因清廉而流芳百世》文又进一步阐明:“明朝崇祯时的府志记载,包公的故宅在镇淮楼西凤凰桥巷子里,那里有个读书台,是昔日包拯读书的地方,人们把那里就叫做香花墩。”

李夏、李云胜认为:如若采信明朝崇祯时的《庐州府志》,那么,包拯少年读书的香花墩则在环城马路(老城墙)之内的合肥老城区了。为了证实,两位作者特地查阅了清嘉庆八年(公元1803年)印刷的《合肥县傅郭城图》。从图上可见,镇淮楼位于奎(魁)楼(今四牌楼)以北约一华里处。而包公旧宅基在镇淮楼西将近一华里处。也就是说,它的位置是在今四牌楼邮电大楼以北、宿州路以西、花园街以东、淮河路以南这一块,大致是现人民广场之地段。

两位作者认为: 历经千年之后,包公旧宅早已不复存在,变成了通衢大道和广场。然而无论如何,这里曾经是包拯少年时读书的香花墩所在地,应是不争的事实。

那么包公读书的香花墩,与包河是不是就截然撇清了瓜葛呢?未必。

一来,“包拯少年时在合肥城内香花墩读书”一说中的“城内”二字,有狭义广义之分。如果是广义说法,相对于偏远的小包村,包河作为护城河,通称其为“城内”也未尝不可。

传说北宋嘉祐七年(公元1062年)北宋仁宗皇帝因包拯居官清廉又家境贫寒,欲将整个庐州城赏给他。但包公坚辞不受,在仁宗的坚持下,包拯才要了庐州城郊一段淤塞已久的护城河,因此有了包公“不要庐州一砖,只取护城河一段”的佳话。有没有这样一种可能:中老年包公在返乡之时,曾在包河的“香花墩”上读过书?

1949年以后,合肥市人民政府为纪念包拯,在包河建起了占地约29公顷的包河公园,它是合肥环城公园中一个最优美的景点。古庐州城那一段护城河姓“包”,应该是在包拯为官多载的中年以后。因此,包河上的香花墩,不可能是少年包拯的读书处。而且,以前的“包河”仅是一段淤塞的护城河。

那么,所有称包河的香花墩是包拯少年时读书处的说法,都是空穴来风吗?其实这种说法亦有依据。书载:包河香花墩上,原有一座很小的庙宇。明朝弘治元年(公元1488年),庐州知府宋鉴见其环境清幽,风景殊美,遂将小庙拆除,改建为包公书院,名也改为香花墩。(见南方出版社出版的《合肥人文·合肥胜迹》)。照这一说法,包河有香花墩地名时,包公作古已久。包公书院,包河香花墩——包拯读书处,那是明朝以后,人们为纪念包公而打造的景点胜迹。

既然合肥人民广场处的香花墩已然杳如黄鹤,无迹可寻。那也只好在包河香花墩上发思古之幽情了。那么包公读书的包河香花墩究竟在哪呢?浮庄上的香花墩是1488年改名的,庐州知府宋鉴是不是考据有得,复其旧名呢?

“浮庄的建筑不很古老,浮庄所在‘香花墩’的历史却十分古老,据《庐州府志》记载,此地原为包公书院旧址,是少年包公读书的地方。‘香花墩’这个地名也很可爱,有几分欢喜,几分俚俗。这是包河中的一个小洲,上面原有一座很小的庙宇,明朝弘治元年,公元1488年,庐州知府宋鉴见其环境清幽,风景殊美,遂将小庙拆除,改建为包公书院,把洲名也改为香花墩。”这是潘小平散文《雪中浮庄》的一段。

作为蚌埠人,潘小平对于合肥香花墩的所在、历史,也只能道听途说人云亦云。

1990年安徽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合肥纵横》中之《香花墩上谒包祠》一文中提及“香花墩上的包公祠”。大家知道,今日之包公祠不在浮庄之上。如果今日的包公祠是建于香花墩上,那么此“香花墩”又不是潘小平所说的彼“香花墩”了。

2007年南方出版社出版的《人文合肥·合肥市胜迹》中之《谒包公墓》一文中说“包公墓坐落在风景秀丽的包河东南岸畔……它毗邻浮庄,和香花墩、包公祠遥遥相望。”把包公墓、浮庄、香花墩、包公祠并称,显然香花墩又不在浮庄的地盘之上。

而同一书中的《雪中浮庄》一文中则更言辞凿凿地说:“浮庄所在的香花墩历史十分悠久。据《庐州府志》记载此地原为包公书院遗址,是少年包公读书的地方。”可见,同一书中,不同文章关于香花墩的所在,观点却又“打架”。

少年包拯读书的香花墩是不是包河香花墩,包河香花墩的地名究竟始自何时?在不在浮庄,有兴趣的朋友自然可以接着考证。实在考据无果,也大可不必过分纠结。“心在朝廷,原无论先主后主;名高天下,何必辩襄阳南阳。”有一点不容置疑:时至于今,合肥香花墩早已成为盛满书香的文化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