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专栏 > 砥砺奋进的五年

产学研资无缝对接 协同创新蹄疾步稳

编辑日期:2017/9/18 16:55:54   作者:新闻中心   

文物发掘后陈列于博物馆,由于周边温度、湿度、光照环境的变化,如果不及时采取防护措施,其损坏程度就会加剧。如今,故宫博物院、天坛、青岛博物馆等30余家全国知名博物馆所使用的储藏和维护文物的智能系统正是产自包河。

在包河经开区兰州路的一座新厂房中,全国首个文物保护微环境智能系统就是从这里生产并销售到全国各地。这套馆藏文物的“保护神”由合肥工业大学智能制造技术研究院(以下简称“合工大智能院”)与其培育的企业——安徽中博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共同研发。“用户可根据检测数据主动下达调控指令,从而精确地完成文物微环境的测量与调控,实现服务系统的信息化远程管理。”安徽中博智能科技有关负责人介绍。

高校、科研院所、行业产业与地方政府深度融合,积极构建产学研用的“创新链条”已是大势所趋。近年来,我区加快集聚中科系、高校系、院所系、企业系等创新资源,鼓励支持中科大、合工大、安建大等高校、院所与辖区企业建立创新战略联盟,引导各类创新主体共建共享,健全科技研发和成果转化体系,强化产业链与创新链融合。合工大智能院正是包河打造区校合作、协同创新的新样本。

今年3月,合工大智能院正式签约入驻包河经开区,致力于智能制造领域关键技术研发、高科技企业孵化及成果转化工作。据悉,其项目一期位于滨湖卓越城文华园板块,包括研发中心与新能源汽车研究及检测中心等,预计将于2018年底建成投入使用。“依托合工大在智能制造领域的学科、人才和技术优势,一个着力打造集技术转化、资本运营于一体的综合性创新创业平台正在加速崛起,撬动我区由产业承接地晋升为产业创发源头的转型升级。”区发改局相关负责人介绍。

“科技成果转化是个复杂的过程,仅靠科研人员很难完成。即便前景良好,但创新链和产业链缺乏衔接,也得不到应用。”合工大智能院项目主管胡迪说。为此,合工大智能院通过项目合作、技术人员专利成果入股等共生合作的形式积极培育企业化的科技成果转化及产业平台,让技术和人才无障碍传送,打通科技成果就地转化“最后一公里”。截至目前,已育成44家企业化研发中心。随着智能院入驻包河,其培育的企业也纷纷落户我区,借“智”发展,借“梯”登高。“几十个转化平台聚在一起,释放出巨大的磁石效应,区域协同创新能力大大增强。”胡迪说。

作为合肥新能源汽车产业集聚发展基地所在地以及环巢湖科创走廊的核心区,包河的平台优势和创新资源也成为吸引合工大智能院及其培育企业的重要因素。安徽道一智能制造技术有限公司成立才短短一年时间,由合工大智能院的专业研发团队提供技术指导,专攻汽车自动化装备制造领域。今年3月,道一搬入包河经开区,新的生产车间正在紧锣密鼓地建设中,得益于合肥新能源汽车产业平台优势,道一如鱼得水,预计今年将实现“一个亿的小目标”。

企业当主体、院所唱主角、政府搭平台……围绕产业,我区布局高端协同创新平台动作频频,中科院合肥新能源研究院、中科大国际金融研究院等一批载体正在加速推进,一个个完整的产业创新链条即将形成。

此外,我区还依托行业龙头,鼓励并引导企业在新能源汽车等领域建设一批产业共性技术研发中心。2016年我区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占GDP比重约为2.95%。目前,全区共有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即国家电动客车整车系统集成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近20个,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0个,覆盖汽车整车配套、智能制造、电力等不同产业类型。 (杜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