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滨湖聚焦

新学期、新体验,从这里开始!

编辑日期:2017/9/8 8:23:38   作者:新闻中心   

1图为一年级新生体验脑控赛车,用大脑意念控制赛车行使。.JPG

华山路小学一年级新生体验用大脑意念控制赛车行使

DSC_0423.JPG

万慈小学篮球老师在指导学生练习篮球

合肥师范附小三小学生在上轮滑课.JPG

合肥师范附小三小学生在上轮滑课

蒙以养正,新生开笔.jpg

蒙以养正,新生开笔

新学期,新教材.jpg

新学期,“部编”新教材走进校园

幼小衔接实验开创安徽教育先河.JPG

屯小滨湖校区幼小衔接实验开创安徽教育先河

核心阅读:在凉爽的秋风中,全市中小学生迎来了新学期,孩子们结束了丰富多彩的暑假,沉寂了一个假期的校园又充满了孩子们的欢声笑语,新学期序幕由此拉开。主题鲜明的开学第一课、丰富多彩的特色课程、因材施教的走班制......近日,走进我区各所中小学,精彩纷呈的课程设置和活动安排让人眼花缭乱。在新一轮课改背景下,我区开展引领性探索,通过多元课程设置,让课堂变得更加轻盈、有活力。新学期、新体验,从这里开始!

第一课 新学期有新体验

一声鼓响,落笔成“人”。9月1日上午,合肥师范附小二小590名一年级新生和家长一起完成开学第一课——“开笔礼”。“一撇、一捺、置笔、收墨、行礼、示仁”,孩子们在纸上认真写下“人”字,正式开启了小学生活。

近年来,各地各校将“开学第一课”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和开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区各所学校也各展所长,除了师范附小二小“点朱砂、开笔礼”沿袭中华传承,曙光小学开展“新学期读经典”活动、巢湖路小学以“爱国情、少年志”为主题展现军人风采……入学的新生们通过“开学第一课”感受传统与文化、科技与创新、爱国与使命、运动与健康等教育主题,更快融入校园生活。

今年,全国小学一年级的新生迎来一门新的必修课——科学课,华山路小学的第一课就以“科技进校园”为主题。新生们在老师的带领下,走进科学课堂,体验脑控赛车、VR设备、空气炮等科技项目、实验,深深感受科技的魅力。此前,科学课仅在小学3-6年级开设。本次调整,不仅改变了课程起始年级,也修订了课程目标。

与新生们一同走进校园,还有“新教材”。9月1日,由教育部统一组织新编的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语文、历史教材在全国投入使用,取代原有“人教版”、“苏教版”等版本。从外形上看,新版教科书着实变“胖”了不少。翻开目录,“拼音”和“识字”两个学习内容顺序也发生了变化。“相比以往,新教材改为识字在前。为了更好适应教材和教学,我们今年在一年级试点开设汉字文化课,与公益机构合作,邀请国学领域专家给孩子们上课,年级组老师以课题形式全程参与教学研究。”屯溪路小学滨湖校区副校长童友琴介绍,新教材带来的变化不仅呈现在课堂里,也增进了家长与孩子的亲子关系。“‘和大人一起读’模块就强调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家长想要当‘甩手掌柜’或许没那么容易了。”同时,屯小滨湖校区创新实施亲子共成长工程,也将进一步推动家长课程教学落实,构建家校合作的育人体系。

新课程 点亮精彩童年

“妈妈给我报了舞蹈课,可我不喜欢,我就喜欢轮滑带来的飞一般的速度!”9月6日,在合肥师范附小三小轮滑馆里,一位刚刚上完轮滑课的小女孩激动地说。2010年合肥师范附小三小将轮滑引入学校,如今已成为学校的一张名片。“轮滑是动感的,与之相对应,徽剧作为我们学校的另一特色,则更为典雅。”合肥师范附小发展部副主任周冬青说。

在“生活力”教育理念的引领之下,合肥师范附小三小形成了徽剧、轮滑两大特色项目,挖掘、提炼其中蕴含的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内涵,开发校本课程、编写校本教材。其中,徽剧多次参加各级演出获奖,更登上中央电视台的大舞台,将徽剧唱响全国。今年,该校还将继续探索生活体验类课程,通过美味厨房、微微医院、微微法庭等项目,开设厨艺、插花、医药识别等特色课程,让学生理解生活,爱上生活。

合肥师范附小教育集团下的万慈小学去年入驻滨湖新区,今年则在校园里开起了篮球课程。在该校负责人看来,篮球运动有助于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并计划打造一所篮球特色学校。

“目前全区大多数中小学开设的球类课程均为足球,万慈小学篮球教学有助于丰富我区体育教学项目的种类。”区教体局体艺科相关负责人介绍。据了解,万慈小学三位体育老师均为篮球专业。“一年级的学生注意力比较分散,因此,课上更多的是培养学生的兴趣。”体育老师高飞说,练好篮球“童子功”非常重要,有助于以后选出“好苗子”。

除了轮滑、篮球此类体育课程,全区还涌现出一大批特色课程,如望湖小学开发和实施全阅读课程,让每个生命在阅读中自由舒展;屯溪路小学的博雅课程,以儿童的视角来培养知识广博、人格独立、心灵自由的人;合肥师范附属小学的明慧课程,在“互联网+”时代,借助信息化手段,让文化从一种价值转变为一种生活方式;合肥实验学校的“自育自学”课程,变教师的“讲堂”为学生的“学堂”,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秉承着让学生“高质量学习”的理念,各所学校的课程建设精彩纷呈,百花齐放。

新模式 让学习更自主

从幼儿园到小学,对于小朋友而言无疑是一次重大的角色转变。如何顺利地渡过适应期,成为学校和家庭需要共同探索的课题。

新学期伊始,屯溪路小学滨湖校区迎来了90多名特殊的新生。“我们与启明星合作,配备9名老师,开设了3个幼升小衔接实验班。”该校相关负责人表示,学校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启蒙教育,会为孩子们今后的人生奠定一个扎实的基础。“在衔接班,学校引导幼儿园大班的小朋友缓缓接轨小学学习,激发他们的潜质。”

告别小学,初中校园生活同样令人期待。在阳光中学四川路校区,一种不同于传统固定班级授课——“走班制”教学模式率先推行开来。

“传统的教学课堂上,学生成绩各有差异,教师在上课的时候要顾全大局,很多时候基础好的孩子‘吃不饱’,基础不好的孩子‘跟不上’,降低了教学效率和质量。”阳光中学校长汪昌兵介绍,2016年,阳光中学在通过专业调研和学生摸底后,大胆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首先在数学、英语两个层级分化较明显的学科中全面铺开“走班制”,语文课则采取专项走班、分项指导的模式,对阅读和写作模块采取“走班制”教学。“这是一种不固定班级、流动性的学习模式。学生根据自己现有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和兴趣,结合任课老师意见,自主选择不同层次的教学班。”对学生来说,分层也并不是固定的。每学期学校都会根据学生意愿和各项指标,重新划分层次班级。

“经过一学年的实践和探索,感受到学生学习兴趣提升、成绩进步明显,家长都很支持这种创新。目前,我们还将尝试在物理学科的教学中推行。”汪昌兵说,今年,学校打造的学科教室也即将投入使用,教室将以学科为中心,整合各类学习资源,营造更为专业和生动的学习氛围,打造成一个校内的“素质拓展基地”。

全阅读 打破学科界限

近年来,一批原创文化综艺节目给观众带来惊喜体验:《中国诗词大会》开启了全民学习古诗词的热情,《朗读者》的开播带来了人们对于朗诵的冲动……读书,在互联网盛行的时代掀起了一股“复古”浪潮。而在校园里,以“阅读支持教学”成为我区教师们的重要理念,在一系列教育改革成功的背后,图书馆及相关课程堪称“头号工程”。

“我们的图书馆可能硬件设施不是最好,环境不是最美,但一定是利用率最高的图书馆。”望湖小学副校长张超伟介绍,该校图书馆被文化部评为“2015最美基层图书馆”,从全国千万中小学校中脱颖而出,独揽殊荣。“图书馆丰富的馆藏资源首先应该服务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在望湖小学,图书馆已经成为各科老师教学不可或缺的场所,并设有专职的图书馆老师,掌握并梳理图书馆中的资源,将之推荐给相应的学科老师。“前阵子,图书馆到了一批中国传统节庆的图书,我们就召集了美术老师,让学生在阅读后,画出相应的画作。不仅是语文课,图书与美术、图书与数学……都能得到完美的结合。”

走进我区学校,几乎所有的图书馆都是一道风景,阅读融入学生学习生活的每一个角落。近年来,我区多所中小学相继成立“石头汤悦读校园联盟”、“心阅四方读书联盟”等读书联盟,倡导学生自主阅读,持续开展校园阅读项目,致力将图书馆建设成为学校的教学资源中心。

“当阅读成为一种校园常态,我们也在探索更深入的学习方式打破学科界限。”张超伟说,学校开启了“主题研学”活动,倡导学生在“问中学、读中学、做中学”,上一学期的主题是“合肥”,各个年级的学生从不同角度进行探知。“例如,五年级研究的是合肥的水资源,首先他们要统计自己家一周用了多少吨水,还要了解合肥的水资源从哪里来、水是如何净化的,这就涉及到数学、美术、地理等诸多学科,学生在实地走访了污水厂等地后,结合图书馆查阅资料背景,实现了深度学习。”为了满足阅读需要,望湖小学图书馆还从安徽省图书馆借阅了大量与合肥有关的图书。“这学期开始,我们鼓励由教师依据课程目标和教学需求,自主制定研习主题。”

让课堂更轻松快乐、让学习更加高效。多年课改,让我区每所学校都闪耀着亮点,“包河模式”开创出一条让学生在学习中找到快乐、教师在教育中实现发展的新路径,让区域教育焕发出勃勃生机和活力,进一步擦亮“学在包河”的金字招牌。

(李文琦 谢文君 许飞 王嫣然 洪婉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