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他山之石

上海推进智慧城市建设 “聪明”的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编辑日期:2017/8/25 15:46:41   作者:新闻中心   

“市民云”APP提供“一站式”城市公共服务平台.jpg

“市民云”APP提供“一站式”城市公共服务平台

大数据技术进一步为市民提供主动性、智能型服务.jpg

大数据技术进一步为市民提供主动性、智能型服务

陆家嘴首发“智慧卡”.jpg

陆家嘴街道首发“智慧城市卡”

核心阅读:新型智慧城市,是以创新引领城市发展转型,全面推进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与新型城镇化发展战略深度融合,提高城市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径、新模式、新形态,也是落实国家新型城镇化发展战略的标准,提升人民群众幸福感和满意度,促进城市发展方式转型升级的系统工程。

作为全国改革创新的排头兵、急先锋,近年来,上海将智慧城市建设作为城市创新转型的重要支撑,着力深化信息化与经济社会各领域深度融合,围绕民生诉求“补短板”,提升城市综合发展能力的同时,提高城市市民的生活品质。

推进智慧城市建设的第六个年头,上海这座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正一步步变得“智能化”,机器、人、城市之间的融合越来越和谐。2016年底,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编制发布了上海智慧城市建设“十三五”规划,推动实施信息化领先发展和带动战略,提出到2020年上海信息化整体水平继续保持国内领先地位,部分领域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初步建成以“泛在化、融合化、智慧化”为新特征的智慧城市。如今,随着上海新一轮智慧城市建设三年行动计划的逐步落地,智慧城市建设的触角已经延伸至经济社会各方面。

打造智慧城市五大“新地标”

上海陆家嘴街道有位居民想买台洗衣机为80岁以上老人洗被单,社区有个平台看广告可“攒钱”,不能提现,却能投公益项目。她申请了公益项目上到平台,并动员其他居民一起看广告“攒钱”投这个项目,只用了两个星期,平台就助她达成心愿。用此类办法,小区投了很多公益项目。陆家嘴智慧社区建设理念是“一切为了幸福生活,一切为了人的发展”。社区里所有人、物、房、事、单位、楼宇等静态和动态信息都汇入一个庞大的社区综合信息库,数据分析助力社区建设;身份认证、活动积分、参与社区活动的价值集成在“智慧城市卡”中。

陆家嘴街道是上海确定的50个智慧社区中已建成的试点社区之一。除了推动智慧社区建设,上海还在7个市级商圈推动了智慧商圈建设,在14个郊区行政村开展了智慧村庄建设,在30个产业园区推动了智慧园区建设,在嘉定新城和金山新城开展了智慧新城建设。

这是上海着力打造的智慧城市五大“新地标”:智慧社区实现社会管理智慧化、公共服务精细化、人的生活方式更优化,打造便民惠民的智慧生活服务体系;智慧商圈深度调整传统商业,提升其设施、能级、形态和水平;智慧村庄提升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填平“数字鸿沟”;智慧园区从公共设施、管理、资产运营各个方面,更好服务入驻企业;智慧新城进一步创新社会管理、改善民生服务、加强产城融合。未来,上海的智慧城市建设还将向智慧家庭延伸,让更多的人参与到智慧城市建设中去。

“市民云”覆盖千余项服务

2016年12月1日,在2016上海智慧城市体验周开幕式上,新版“市民云”APP正式上线,这是一个“一站式”城市公共服务平台,功能是“让数据多跑路,让老百姓少跑腿”。市民可以通过电脑、手机、电视、自助机等多种智能终端,随时随地尽享便捷服务,甚至可以预约下班后去公共服务机构办事,有人会“为你守候”,也可以在忘带行驶证时,调出“市民云”里自己的电子版行驶证继续安心上路。

运营“市民云”的是上海市民信箱信息服务有限公司,已稳定运营3年多,截至2016年11月,已为近580万用户提供了个人数据、公共服务和办事预约等服务,未来“市民云”还将采用大数据技术,进一步为市民提供主动性、智能型服务。

支撑“市民云”的是上海市近年坚持打造的透明、高效的智慧政务服务体系。围绕构建集约高效的电子政务云,上海以“集中+分布”为建设原则,以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依托政务外网,统一为各部门提供服务,目标是在全市最终形成“1+16”市区两级云体系。同时,上海持续推动政府公共数据开放,上海市政府数据资源目录管理系统共汇聚和发布了市级预算部门数据资源目录数1.5万条、数据项21万个,政府数据服务网累计开放数据集近1000项,涵盖了经济建设、资源环境、教育科技、道路交通等12个重点领域。

信息基础设施的完善是推进智慧城市的先决条件。“总体上看,上海已基本形成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主要特征的智慧城市框架,为上海提升国际竞争力和城市软实力提供了强大支撑,也为城市可持续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上海市相关负责人介绍,在“互联网+”的趋势下,智慧城市的发展已经离不开网络建设。目前,上海光纤到户已形成全市900万户家庭覆盖能力,网速保持全国城市前列。4G网络用户数超过1200万,3G/4G网络基本实现全市域覆盖,无线局域网基本覆盖全市主要公共场所。同时,上海拥有一大批高成长性的互联网企业和产业与一大批智能高效的互联网应用平台。

体制创新完善城市治理

智慧城市建设离不开体制机制的创新。上海较早开展了城市管理综合执法方面的探索, 以解决城市管理力量过度分散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

2014年上海市委一号课题聚焦 “创新社会治理、加强基层建设 ”,并形成 《上海市委关于进一步创新社会治理加强基层建设的意见》和6个配套文件(简称“1+6”文件),明确了“重心下移”、“权力下沉”、“权责一致”、“赋权到位”是创新基层治理的主要方向。 2014年初,市委、市府办公厅颁布《关于进一步完善本市城市管理综合执法体制机制的实施意见》提出构建“一条热线、一个平台、一支队伍、X个行政管理部门”的“1+1+1+X”的区县城市综合管理工作体系,在机制理顺的基础上,创新治理手段,进一步保证了系统效率的提高。

2015年12月,市府颁发《上海市城市管理行政执法条例实施办法》,明确赋予乡、镇人民政府依法相对集中行使有关行政管理部门在城市管理领域的全部或部分行政处罚权及相关的行政检查权和行政强制权,从制度上明确了城管执法重心下沉到街镇的合法依据。给了城管执法工作以法规支持,城管执法部门被赋予了市容环卫、绿化、市政工程、水务、环保、工商、建设、规划、房管、交通和其他等“10+X”领域执法权限,共428项执法事项。

在浦东新区,区城管执法部门承担了林业、文化、房屋租赁、土地管理等“18+X”领域1232项执法事项。体制机制改革后,保持一线城管执法人员数量在90%以上,并加强与公安、街镇的联勤联动,资源共享,有效解决了城市管理部门职责交叉、处置效率不高的弊端;发挥了城管执法主力军作用,有力推动了重点区域环境综合整治。

城市网格化管理模式持续向郊区以及地下空间、水务、绿化、民防等专业领域渗透拓展,有效促进上海大联动、大联勤等基层社会治理模式的创新发展,推动城市管理与政务信息化向纵深发展,运行效率明显提升。城市水务、电力、环保、安全监管等领域的智能应用体系初步形成,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进一步提升。

智慧城市姓“城市”不姓“智慧”

创建面向未来的智慧城市,是上海建设“四个中心”和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有效支撑。这也是上海延续编制了三个信息化五年规划后,首次改为智慧城市五年规划。

“首先需要转变认识。”北大教授杨学山指出,智慧城市姓“城市”不姓“智慧”,所以建设智慧城市是为了城市的现代化,为了城市内的各项活动更加优化、协调、方便、有效,为了让城市内的关系更加科学,法制、公共服务等更加公平公正。其次,要转变发展轨迹。智慧城市是由信息技术带来的城市发展变革,因此不能沿着原先城市发展轨道继续推进,要沿着信息技术的特征,转轨前行。在杨学山看来,解决智慧城市发展问题和困难的手段中最重要的一点,是为智慧城市建立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

智慧城市的发展是摸着石头过河。在建设过程中,上海同样面临着一系列挑战和瓶颈问题。一方面,随着信息资源的不断丰富,进一步激发了应用协同的需求,亟需在全局上做好数据共享和业务协同的机制安排,避免产生新的“信息孤岛”。另一方面,政府监管模式与信息化融合创新不相适应,不监管或过度监管都会造成矛盾,亟需形成多元共治、各方参与的市场机制。此外,智慧城市的应用感受度有待提高,沉淀在政府层面的数据资源价值尚未充分挖掘,亟需形成有效的政企合作机制,并注重消除“数字差距”。

为破解当前面临的问题,本次规划也凸显了“四个更加突出”的发展主线,即更加突出城市发展的需求牵引,结合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和市民迫切需求,谋划推动智慧城市建设;更加突出信息化建设的应用导向,将建设重心从信息基础设施转为智慧应用,提升市民和企业获得感;更加突出激发活力的众创机制,发挥市场主体作用,将万众创新作为智慧城市建设助动力;更加突出建设成效的普遍惠民,加强智慧城市普遍服务,切实缩小不同群体和区域的数字差距。

综合新华网、中国上海、《解放日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