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滨湖聚焦

紧扣“两应”主线:全力打造党建标准化“包河模式”

编辑日期:2017/7/21 10:03:08   作者:新闻中心   

为五星党员户授牌.JPG 
黄巷村为五星党员户授牌

4116.jpg
凌大塘社区临工党支部为流动党员安“家”

QQ截图20170721101611.jpg
“融·智汇”金领家园探索“金融+党建”基层党建新路径

滨湖世纪社区楼栋党小组成员开展衣旧传情项目.jpg
滨湖世纪社区楼栋党小组开展衣旧传情项目

全区各地架起党建平台.JPG

罍街打造红色党建文化墙


 

核心摘要:从老郊区到新包河,地处合肥主城区东南的这座新城正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地区生产总值连跨“五个百亿级”,跻身四个“全国百强区”,综合实力跃升全国第50位……一次次跨越发展的背后,是全区近2000个党组织、26900余名党员干部凝心聚力、奋力开拓的精彩缩影。他们活跃在安静宜居的城市社区、企业林立的产业园区、热火朝天的建设工地、脱贫致富的“葡萄架”下,成为包河飞速发展的稳固基石。

事业发展,关键在党。近年来,包河党的建设一路探索,一路前行。紧扣“两应”基层党建主线,形成了一批叫得响、立得住、群众认可的“包河经验”;成功承办全国“两应”基层党组织研讨会;滨湖世纪社区被中共中央授予“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包河时隔20年再获此殊荣;3名同志当选安徽省第十次党代表,1名同志当选党的十九大代表,开创历史先河。

为贯彻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要求,安徽省、合肥市先后做出了开展基层党组织标准化建设的重要部署,包河也将推进“两应”基层党组织标准化建设作为提升全区党建水平的“牛鼻子”工程,补齐短板、务实创新,全力做好新形势下基层党建工作。

“创”有标杆 “评”当体系 标准化建设提标扩面

社区服务场所面积不少于600平方米,街道每个工作日至少安排1名班子成员负责接访,每名街道社区干部至少联系1户困难群众;镇党委书记每年领办1—2个农村基层党建创新项目,消除村级集体经济“空壳村”,每村年收益5万元以上;国有企业要重视在生产经营一线和青年职工中发展党员,及时吸收技术能手、青年专家入党;学校要立足实际,建1个以上服务党员群众的特色制度,实现“一校一品”……

如今,从街道社区到农村,从国有企业到非公企业,从学校到机关事业单位,我区各个类型党组织都拥有了一套相应的规范化标准,基层党组织设置、党员教育管理、场所建设运转、基础服务开展等均有“标尺”。

今年上半年,我区正式出台《中共包河区委贯彻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要求推进“两应”基层党组织标准化建设的实施意见》,围绕城市社区、农村、非公企业、社会组织、国有企业、机关事业单位、学校等7个重点领域,分类分层提出具体标准,让每个基层党组织定有标尺、干有方向、评有依据。按照“一年推广打基础、两年深化出成效、三年全面上台阶”的总体安排,力争经过3年努力,使全区基层党组织全部达到标准化建设要求,推动全区各领域基层党组织强化政治功能、提升服务功能,实现组织设置科学优化、领导班子坚强有力、党员队伍充满活力、场所功能务实管用、工作载体形式多样、制度机制健全完善、基础保障充分有力、“五个服务”更加突出有效的目标。

典型引路 集成创新 激发基层党建首创热情

沿着徽州大道向南进入滨湖新区,道路两侧,一排排金融大厦拔地而起,金融港已投入使用,滨湖国际金融后台服务基地已落户中、农、工、建、交等大型金融机构总部、综合基地24家,集聚产业人才近10万人。他们曾是这个城市找不到组织和归属感的年轻人,今年7月初,“融·智汇”金领家园的启用,逐渐成为他们的心灵驿站。

坐落于合肥金融港的“融·智汇”金领家园是包河专为金融企业和金融人才提供政务、群团、双创、生活、公益等“一站式综合服务”的首个金领家园。“这里不仅可以为群团建设提供指导,也为创新创业提供平台和空间,生活上更有阅读、健身、交友等活动为青年人才减压。对于已经入驻的企业,还提供工商注册、税务登记、社会保障、法律咨询等政务服务。”金领家园党群服务中心主任何俊杰介绍。未来3年,包河还将陆续建成5个金领家园,扩大服务半径。

基层党组织要从“广泛联系”向“深度融合”转变,金领家园正是对该命题的有效破题。早在2012年,滨湖地区区域化党建联盟就已成立,下设7个专委会,共吸引了98家成员单位。“但以往成员单位之间联系比较宽泛,仅仅靠我们举办线下活动才会有交集。”何俊杰说。基于此,滨湖功能区将“金领家园”作为今年的“一号课题”,率先尝试在专业化领域探索“金融+党建”的基层党建新路径,延伸党建服务触角。

由老郊区蜕变至新城区,包河社会肌理结构复杂,群众利益诉求多样。这里既有外来购房的新居民,又有征迁安置的新市民,还聚集了众多外来打工的流动农民工,他们聚集在城市发展最具活力的地方,而这恰恰是党建工作的盲区和空白点。近年来,区委区政府加强顶层设计,实施智慧党建升级、城市社区“四化提升”、农村党建“聚合工程”、非公企业“益企党建”推广、流动党员“心新相映”等九大工程,推动全区党建工作集成创新。“区级层面设置了各类‘项目包’,鼓励基层党组织发挥首创精神,结合实际需求开展具体项目,从而解决了基层党建碎片化发展的问题,推动基层党建项目化,党建工作责任化。”区委组织部副部长王振羽说。

近日,在常青街道凌大塘临工集散中心,十多位临工流动党员代表面向党旗,重温入党誓词,佩戴党徽。作为安徽省首家临工集散中心,凌大塘临工集散中心每天入场求职临工近700余人,已登记在册临工2600多人。面对外来临工流动党员管理难、归属感弱的现实,2016年初,常青街道党工委依托该中心建立党建工作站和临工党支部,围绕十五里河片区临工生产工地以及农村党员主要流入地,打造“工棚里的党建”,让临工流动党员“流动不流失、离乡不离党”。“我们根据服务类型成立了泥瓦工类的‘工匠临工党小组’、木工类的‘松柏临工党小组’、家政服务类的‘巾帼临工党小组’以及‘突击队临工党小组’,有针对性地组织开展各类技能培训,有效提高临工流动党员的业务技能。”临工党支部相关负责人介绍。

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从“满天星”到“一团火”,如今,八小时之外党员先锋站、大圩镇农村党建“聚合”工程、包河经开区“益企”党建、楼宇红色驿站、红地标·新家园等一批党建特色品牌在包河遍地开花。

不忘初心 厚植基础 换来群众“一呼百应”

加强基层党建,最终成效还要看群众是否得实惠。“包河‘两应’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创新之处,在于寓基层党建于人民群众的需求链、生产链、生活链之中。” 安徽大学社会与政治学院院长陈义平这样评价。

近年来,数不胜数的为民服务项目在基层党组织带领下开展。生活在包河的居民会慢慢发现,周边的生活环境整洁便利了,街坊邻里渐渐熟络了,这座城市变得越来越有“温度”了。

走进去年刚刚斩获“全国优秀基层党组织”称号的滨湖世纪社区,社区党委背后站着3000余名党员、2000多名核心志愿者,他们分布在各个网格、小区和楼栋里,成为社区治理的中坚和骨干。“如今,社区里除了行政事务,多数公益项目和活动都由居民骨干和社区领袖担纲,主持协调运转。社区只需负责制定规则、搭建平台、协调关系、加强考核,让专业的人去做专业的事。”社区党委书记束红英介绍,一个高度自治、活力迸发的“超级”社区业已形成。

党组织“有求必应”,才能换来群众“一呼百应”,这是包河“两应”型党组织建设的本义,也是包河厚植党的执政基础的生动注脚。在滨湖世纪社区,党委将党组织触角纵向延伸至网格上、楼栋里、农贸市场中,给居住在社区的党员寄送“红色家书”、组建“红色帮客”志愿队、号召党组织认领“红色创投”服务、鼓励文化社团创作“红色节目”,一个个原本隐身的居民党员纷纷从家中走出,“亮明身份”。

“基层党建要严防自拉自唱和形式主义,不能与党员群众的需求脱离,更不能满足于装修一个活动场所、出台一份文件、挂上一组图表。”这是今年全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6周年暨党的建设工作会议上传出的精神。四年来,在党建引领下,滨湖世纪社区共实施各类个性化居民服务项目700多个,针对“陪读妈妈”的美丽堂、“我爱广场舞自律会”、照看空巢老人的刘阿姨服务队等一批品牌成为社区明星组织。

视线转向老城区,去年12月,赤阑桥畔,原本只是一个残疾人小卖部的亭子“摇身一变”成为一座“两应”志愿服务亭。“中国好人”拾荒主席张景兰出任第一任“亭长”,芜湖路街道60名基层党员志愿者分成三个服务队轮流驻点,提供包括民生政策咨询、法律援助、社区家庭服务等志愿服务。“老城区党建最大的问题就是场所不足,退休党员多,活动阵地少”,芜湖路街道党工委书记徐立俊说,“两应基层党组织标准化建设首要问题就是解决场所难题。”为此,芜湖路街道“腾笼换鸟”,大力挖掘辖区闲置的楼宇和办公用房,用于建设党群活动中心。这个月底,利用原来老城南社居委的一栋楼打造的赤阑桥“两应”党群服务中心将正式投入使用,实现服务群众零距离。2018年,全街10个社区有望实现“两应亭”建设全覆盖。

新形势下,包河基层党建工作正上下求索、寻求突破,而唯一不变的,正是一颗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的赤子之心。

杜静/文

黄卫 朱仁祥 周爱际 方河兵 陈书红/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