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休闲

向岁月深处追溯义城往事

编辑日期:2017/6/29 20:02:41   作者:新闻中心   

包河记忆配图(老街一角).jpg

义城老街一角

八百里烟波浩渺的巢湖,养育了世代居住在这的人们。沿岸既是风光秀丽之地,更是人文荟萃之区,从古居巢走来,翻开历史的书页,每一段都写满传奇。毗邻巢湖、鱼米之乡、名人辈出……义城便是这样一颗散落在巢湖北岸的遗珠。

据《合肥市地名录》记载,义城集成于明朝嘉靖年间。巢湖流域圩田众多,唐宋以来便是重要稻作产区,因宋金战火渐起巢湖地区人口流逝。时至明代政府“迁江西、填江淮”,自江西“瓦屑坝”而来的开荒者在巢湖北岸选择了一片水土丰饶之地繁衍生息。当地有言传,义城原名鲁小店,有鲁氏兄弟开设客栈为南来北往的行人提供食宿,生意日渐兴隆,又因为人义气、广结善缘,规模扩大形成集市,故易名谓之“义城”。另有一说,因此地居民重义气、讲诚信,故以“义”名之。无论来历如何,400多年前,迁徙至此的祖辈们在这里开圩田、修水利、兴市集,从此异乡成为故乡,义城由此而兴。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数十年前行走在巢湖湖滩边,可以看到一望无际的芦苇荡,成片的柳树在风中摇曳着柳枝,满载归来的渔民唱着嘹亮的渔歌。每当此时,巢湖岸边十里八乡的人们,总会带着丰收的鱼米,怀揣虔诚而朴素的希望,来到义城集南端的潮城寺祈愿。“潮城寺旧址正处巢州北大门和庐州南大门,距离巢湖仅200米之遥,是义城乃至桐城等周边地区有名的灵验圣地。因为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义城十八大户均视若神灵,潮城寺又号称‘十八户大庙’。”义城街道文化站站长陆树忠翻阅史籍,走访了众多当地人,从只言片语中为我们拼凑出了潮城寺香火萦绕、香客络绎不绝的盛景。虽然饱经近代战火纷飞和火患水灾的风霜,潮城寺仍得以存续至上世纪中叶。当地还有一些老人依稀记得,鼎盛时期的潮城寺与九华山、中庙并称为安徽三大寺庙,每年的农历二月十九,即相传观音菩萨生日当天,热闹的潮城寺几乎“没地方下脚跪拜”。可惜,这所古刹却没能躲过“扫四旧”浩劫,如今已无迹可寻。

横亘在巢湖岸边的义城老街虽得以留存,却也失去了往日的喧嚣。“义城老街什么时候能再热闹起来?”80岁的徐文瑞老人这样期盼着。祖居于此的徐文瑞,爷爷曾是民国年间义城保长,因此也从上人口中依稀听到了许多久远的故事。“解放前义城四周都修了城墙,老街就是中轴线,南北段还建有闸门。”老人回忆道,“那时候老街上都是长5尺、宽2尺的青石板。”据介绍,老街上原有一户叫徐东来的人,在甘肃做县长,告老还乡后用自己的积蓄从皖南买来的青石,铺成了宽阔的青石板路,后来又由圣师(相当于族长)王则贤出资续修,两代人共同修成了长800米,宽6米的老街主路。徐文瑞的童年就是青石板路上的追逐嬉闹。

1978年以前,义城原属肥西县管辖,乃是义城区区公所在,区公所所辖义兴、晓星、烟墩等7个人民公社,作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义城盛极一时。“早上太阳还没有出来,老街已经沸腾了,两旁的门面房陆续卸下门板,人群逐渐聚集,很快便是人山人海的场景。”米行、鱼行、茶馆、杂货铺......满满当当得挤满了这条小街。刚从巢湖里打上来的银鱼、虾米还在活蹦乱跳,两三个小时后就出现在义城人家的餐桌上。回忆过往仿若历历在目,徐文瑞也好似回到了那个年代,“这里啊,天天都赶集。”

上世纪90年代末,随着城市建设更新,在政府的主导下,几经更迭的青石板路被浇灌成了宽阔的水泥路,沿街的红墙瓦房也翻新成了两层小楼。繁华渐渐褪色成回忆,徐文瑞亲眼看着这条古老而热闹的街巷,一点点变化成现在的义城老街。

“这片公园原是南徐祠堂所在,乃是光绪年间帝师徐南洋所建;李荣村现存一口明永乐年间的古井,就在环湖大道边……”驱车返回的路上,陆树忠还在如数家珍般介绍着义城的历史:北徐张城寺,董城王侯镇、施口老渡头......这些古迹大多避免不了如同潮城寺一般的命运,或陨落在动荡的炮火下,或湮灭在城市大建设的进程中,甚至已经鲜少有人记得。随着他手指之处,目之所及是一片片空置待建的热土。如今,义城人大多离开了祖居,迁入高楼,心底里却始终有着对故土的眷恋。

春夏变换,四时流转,旧事被时间吹散,却还藏在人们的记忆里,在口口相传中勾勒出岁月深处义城的轮廓。

后记:近年来,由于城市区划的调整,义城一分为三,由原来的老义城划分为义城街道、方兴社区和万年埠街道。同时,通过十年的努力,义城街道的拆迁工作也已经进入最后的攻坚阶段,项目引进不断加快,城市面貌日新月异。先“破”而后“立”,作为滨湖建设的压轴之作,义城街道蓄势待发。为了更好打造历史义城,为环巢湖旅游再添人文底蕴,义城街道成立工作小组,溯源时间的长河,向上追寻历史的足迹。近日,《义城街道历史、人文景观综述》一书已经面世,收录有义城街道历史变迁、名人典故等,以飨读者。 (陈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