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专栏 > 淝河片区综合改造

贾大郢纪事

编辑日期:2017/6/12 10:12:45   作者:新闻中心   

贾大郢位于合肥南二环路边,地处淝河镇的西北角,梁园路和市政主干道北京路贯穿其中。辖区面积约3.5平方公里。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在清末民初,这里曾出文武官员百人之多,可以说是史之少见,世之罕有。成为贾大郢的一段光辉历史。

贾大郢由来及贾氏族谱

始建于明洪武年间的贾大郢,距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那时合肥南乡经历元末大动乱,相当荒凉。明洪武年间有位贾姓之人从山东武城迁徙过来,先娶包姓女为妻,包氏病逝,续娶余氏为妻,生一子,贾氏家族得以在此扎根。此后,在清朝经历了“康乾盛世”,这里贾姓人口随之大发展,到了光绪年间,男丁大约两三千人之多,村子开始叫贾大郢。至今在贾大郢的12个居民组中,仍有贾大郢1—4四个居民组。

随着贾姓作为本地的大姓,修家谱便成为顺理成章的选择。贾大郢贾氏修家谱最早可追溯到1906年,先后经过四次修谱,到2006年已是第五次修家谱,整整经历了一百年的时间。

家住贾大郢珠光南苑的贾良铸是第五次修家谱的发起人之一。据他介绍,贾姓和孔姓一样,天下贾姓都是一家,贾大郢贾氏家谱主要是修从山东迁来的这一支的家谱。“这次是在第四次修谱的基础上寻找家族人的,按照族谱上的记录,哪里有族人生活的踪迹,我们就会过去寻找,外省的山西等地,本省的肥东、肥西、舒城、芜湖县、宣城、寿县等地,他们都去寻找过。这个过程其实难度挺大的,年代久了有些人不记得自己曾经是哪个家族的,也有一些人在当地重新修了族谱,不愿意另修家谱,这一次修谱总共花了3年多的时间。”

经过这次修谱,贾氏族谱已经完善到了第十八卷,贾氏已延续到第25世,谱上记载了将近3万贾氏族人。虽然修谱的难度增大,但老人们还是在努力着。“明年,我们就会筹备第六次修谱工作,我们的心愿就是在有生之年把族谱慢慢完善。”贾良铸老人说。

贾大郢曾出了个民国总理

贾大郢贾氏家族最为显赫的名人要数贾德耀了。贾德耀1880年出生在贾大郢,文武兼备,早年在日本留学,回国后曾做过团长、旅长、保定军官学校校长,直至陆军部总长。1926年3月4日,被段祺瑞任命为国务总理。由于政局动荡不安,内战不断,在他任国务总理期间,发生了举世震惊的“三?一八”惨案,作为国务总理的贾德耀在各方谴责下提出辞职,至4月20日下台,任总理只有一个多月时间。

辞职后,贾德耀退隐家中。“九一八”事变后,他力主抵御外侮,反对丧权辱国。在天津期间,面对日军要其加入伪组织的威逼利诱,有“饿死事小,失节事大”语。1939年,他混过日军检查岗哨逃离天津,来到上海,于1940年病故。当时重庆国民党政府曾在报上公布唁电,声称“在华北沦陷时,拒从敌伪,保持民族气节,殊堪嘉奖,生平事迹宣付国史馆”。

据贾良铸介绍,贾德耀虽常年在外任官,但非常关心家乡,曾出资为贾大郢贾氏修建了贾氏宗祠,贾氏宗祠一直到修建郎溪路时才被拆除,贾德耀去世后也安葬在老家。贾德耀后人大多移居国外,目前生活在合肥的后人很少了。

门歌非遗传承人贾德云

目前仍生活在贾大郢的贾氏名人,不得不提今年已89岁的贾德云,他是合肥地区远近闻名的门歌大师,是门歌的非遗传承人。门歌是合肥及周边地区乞讨人必备的绝活。相传,这一乞讨形式在明末形成,在清朝中期发扬光大,穷人们沿门乞讨唱歌,称为门歌。是民间一种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

近日,记者在安百苑小区的家中见到了贾德云老人,因中风而行动不便的老人仍然风采不减,谈起门歌谈兴仍浓。贾老从小就喜欢门歌,6岁那年,贾德云丧父,母亲带着7个兄弟姐妹,沿途乞讨。乞讨路上小德云别出心裁,扯起童嗓挨门唱歌。他小小年纪却会“望风采柳”,见什么人唱什么词,让人又喜爱又心酸。从13岁起,贾德云师从卫大和尚学习门歌,练就了高亢纯正的好嗓门,得了个雅号“小铃铛”。每年春节,贾德云都被别的村请去挨家挨户的唱门歌拜年,这一时期贾德云创作了大量反映农村生活的门歌作品。贾德云创作的门歌来自于生活。他说,门歌不同于其他的歌曲,它讲究即兴而作。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在合肥市土产公司工作的贾德云不断接到各种演出邀请,逐渐成为合肥地区门歌艺术的代表人物,他创作的30多首作品被编入《合肥歌谣集》一书中。

贾德云一生热爱门歌艺术,高龄仍坚持演出,直到7年前在他82岁时的那次中风导致身体不便后,他才远离了舞台表演。采访中,老人即兴为我们表演了一段门歌,虽然多年不唱了,但声音响亮,张口不忘词,一气呵成。只是已是高龄,有些气喘。唱完,老人感叹地说,“要不是身体不便,他怎么能放下门歌呢。”

贾大郢的“私塾”蔡岗小学

蔡岗小学是一直伴随着贾大郢几代人的一所小学,贾大郢几代人都就读于蔡岗小学,贾大郢的王成香老人是这所学校毕业的第一届学生,他们的5个儿女和孙子也都是从蔡岗小学毕业的。

“1952年我上小学,那个时候小学还是在蔡岗村,学校叫蔡岗村小学。当时班上只有20几个学生,教书先生是从村里面一个书香门第的家里请过来的,课程有国语和算术两门课。那个时候的小学只有一年级和二年级。”王成香老人说。

艰苦的年代,学校环境也无法与现在相比,50年代的学校只是一间小平房,教室里面没有课桌和椅子,学生们都是从家里背着小桌椅到学校上课,有的学生家里穷,没有桌子椅子,就带着几根木头架起来充当课桌。王成香老人说,他们就是这样念完小学的。

据蔡岗小学校长黄业权介绍,1952年,由几所小私塾合并为蔡岗小学,并且盖了三间平房。到了1958年,学校就迁到了现在这个地方,当时这个地方是一个废弃的拖拉机站,经过改造,两栋小平房成了教室。到1990年,蔡岗小学进行了翻新,盖了现在的三层教学楼。目前学校总共有9个班,近300名学生。学生仍多是贾大郢社区的孩子。

渐渐融入城市的贾大郢

近年来,随着合肥大建设推进,贾大郢开始融入城市生活的脚步。

从新中国成立后,贾大郢由公社到村再到社区,虽称呼一变再变,但区域范围却没有多大变化,居民也一直以农耕为主。直到2004年,在大建设中,贾大郢两个村民组被拆迁,2006年,拆迁居民入住珠光南苑小区。这是贾大郢社区第一批“洗脚上楼”,步入城市生活的居民。3年前,贾大郢社区的第二个回迁小安百苑A区入住,安百苑A区生活配套设施更完善,环境更优美。城市生活明显改善了居民的生活条件,一个明显的变化是,居民的生活质量提高了,老人更加长寿,妇女们也变得“活泼”起来,社区建起了舞蹈室,每个星期都有很多妇女来到这里学习跳舞,以前忙完家里忙家外的妇女们也大大方方里走上了表演的舞台,居民精神面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随着淝河片区整体改造规划的实施,今年,贾大郢社区将迎来全面的拆迁改造。社区何章星书记说,“贾大郢的拆迁改造从04年就开始了,目前已有8个居民组完成了拆除,社区计划在今年8月份完成全部的拆迁改造。老百姓大多对拆迁工作很支持,因此拆迁进行的较为顺利。另外对回迁安置房的建设也在加紧步伐,第二期的安置房已经投入使用,第三期安置房预计在5月下旬动工。未来贾大郢社区的工作重心将从建设改造向社区服务转变,努力为社区居民提供更加舒适的生活环境。”

据悉,贾大郢社区珠光南苑东区志愿服务广场成立于2012年12月5日,是全省首家志愿服务广场,并且成立了蒲公英志愿服务队,定期在志愿服务广场上开展政策宣传、法律援助、助老帮困、扶老助残、医疗卫生等志愿服务,受到居民的广泛好评。

贾大郢社区先后荣获“全国防灾减灾示范社区”、“安徽省二级档案室”、“合肥市标准化示范社区”、“合肥市卫生先进社区”等荣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