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专栏 > 淝河片区综合改造

十年突围淝河片区期待华丽转身

编辑日期:2017/6/8 18:00:11   作者:新闻中心   

e935cc770c8036fdd0012ab1c4ce4f69_img_142_145_264_198.jpg

开栏语:去年11月17日,合肥市政府批复了《关于包河区淝河片区实施综合改造的意见》。今年6月,合肥市包河区将正式启动淝河片区综合开发改造。十年淝河,期待一朝转身。今天起,本报将开设“新淝河、新高地”专栏,带您走进这一方热土,一同见证淝河蝶变。从江淮分水岭发源,经董铺水库后穿城而过,最终汇入巢湖,南淝河自古便是合肥的“母亲河”。在南淝河中段,拥有8公里长河道的包河区淝河镇曾是沿河一颗璀璨的“明珠”。然而,十年间,沧海桑田,淝河镇为合肥建设添砖加瓦,却没能跟上城市快速发展的脚步。直到近日,淝河片区终于迎来综合改造开发。这片南淝河右岸的沃土正期待重生。傍水而居,小镇也曾辉煌

靠着南淝河,旧时的淝河片区也曾繁华过。彼时,它还叫义兴镇。

种植蔺草是当时义兴镇的主要产业,也是农民收入主要来源。上世纪80年代,义兴镇开了合肥市第一家外资企业——专门生产以蔺草为原料的“榻榻米”,出口日本。渐渐地,义兴镇成为当时合肥两大蔺草生产基地之一,生产蔺草席的乡镇企业越来越多。不过,随后几年,当地蔺草生产热潮因加工能力不足慢慢退去。

2007年4月,合肥行政区划调整,原义兴镇5个村居与原骆岗镇4个村居合并组建成了淝河镇。东濒南淝河,西连包河大道,南接包河经开区,北至东二环,淝河镇辖区面积达26.53平方公里,居住人口近16万,其中世居人口4.89万,辖9个村居。

区划调整后,相较于义兴镇,淝河镇面积扩大了不少。不仅拥有8公里长的南淝河,合肥新港码头也落户于此。此外,淝河镇历史文化资源底蕴丰厚。著名爱国将领卫立煌就是出生于此,现有卫立煌故居、唐大楼两处合肥市文保单位,以及吴氏炮楼、宋氏祠堂等人文历史资源。助力城建,留下生态痛点曾经的黄金水岸线,如今不仅看不见清水,也因混凝土企业集聚而变得“灰蒙蒙”。

2006年,合肥大建设拉开框架。由于靠近河道,码头齐全,从巢湖运送砂石方便,建设企业开始落户淝河镇。短短几年,混凝土企业扎推进入。最高峰时,约有40家生产水稳、沥青、混凝土的建材企业集聚。加上五里庙建材市场、五金机电城、华中汽配城等,淝河镇成为合肥最大的装修和物流集散地。

“全合肥三分之二的混凝土企业都在这里。”包河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淝河镇党委书记王纯兵坦言,那时乡镇想通过建材企业增加财政收入。“合肥大建设那几年,70%的混凝土都来自淝河镇。”2009年,淝河镇还入围合肥乡镇“十强”。

巨大贡献的背后,是更多的牺牲。“晴天一身土,雨天两脚泥。”以此形容淝河居民的困境并不为过。落后产业带来的环境问题,是一笔挥之不去的“债”,也是淝河镇十年间的最大“痛点”。设施落后,城中村亟待改造

不仅环境被破坏,基础设施落后也严重影响居民生活质量,成了片区发展“绊脚石”。

说起葛大店,合肥人不会陌生。它曾经是合肥城郊接合部,进出城区的交通要道,人流来往频繁。如今,这里却成了淝河片区里最大的一片城中村,住着2万余人,征迁面积达55万平方米。

由于没有污水管道,生活生产污水直接排入南淝河,对南淝河的生态环境污染逐渐加剧。不仅如此,在26平方公里的片区内,从道路路网到医院、学校,公建设施均十分匮乏。如果说合肥主城区最破、最难走的一条路,恐怕非南淝河路莫属。淝河镇成立之初,南淝河路是片区唯一一条公路,当时是按照乡村二级公路的标准建设。经过十年发展,加上建筑工程、物流等重型车辆碾压,南淝河路早已千疮百孔,改造呼声一直不断。箭在弦上,片区期待突围

基础设施落后、生态环境破坏、生产生活环境差,是压在淝河片区身上的三块大石。

从现状看,淝河片区还保留着典型城郊接合部的特点,城乡二元结构突出。除少量商业开发项目,其他均为回迁安置点、经济适用房或廉租房。产业上,淝河片区已经对混凝土企业进行整治,并将逐步迁出去。基础设施上,道路建设已全面铺开,“四横五纵”主干路网正在勾画……

按照规划,淝河片区正处于滨湖新区、主城区之间,是新老城区的过渡地带,又紧邻南淝河,是合肥市滨湖城市建设的“中腹”,未来淝河片区及周边将成为重点发展区域之一。

如今,随着高铁南站正式投入运营,省政务中心南迁,淝河片区的土地附加值和开发吸引力正在逐步提升,发展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随着淝河片区综合改造开发启动,还将迎来巨大的发展空间和潜力。钱江李多庆新安晚报、安徽网、大皖客户端记者吴碧琦/文卞世鹏/图如今淝河镇集中了大量城中村,居民生活环境亟待改善。

新淝河新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