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滨湖聚焦

“双创”精神激扬劳动者新风采

编辑日期:2017/4/28 8:50:26   作者:新闻中心   

核心摘要:当下,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双创”先锋成为新时代劳动者的模范。近年来,我区充分激发“双创”热情,加强创业载体建设,出台“1+6”政策体系予以资金和政策扶持,进一步优化创业环境,推动全民创业,工作成效不断、亮点频现。截至2016年12月底,全区新增创业基地18500平方米,新增非正规就业组织244家,区百帮创业园入驻中小企业共计34家,带动就业近500人。值此“五一”劳动节到来之际,本报特选取我区创新创业浪潮中涌现的典型人物,讲述大学生、教育工作者、农民创业者等在“双创”征程中的故事,以期予人启迪,催人奋进。

“独立日”重新定义旅游

付冠军.JPG


“旅游就是远离熟悉的环境,实现一次个人从心到身的独立。”独立日定制旅游创始人付冠军从事旅游业多年,对旅游有着自己的定义。

从导游到国际领队再到在电子商务事业部负责人,付冠军自旅游专业毕业后即进入本地一家旅游业龙头企业,脚步遍布全国乃至全球26个国家。“在长期带团过程中,我发现国内旅游业存在服务链过长、以景区拼凑产品、受到上游资本控制三大顽疾,紧张的行程、强制的购物,使得游客体验糟糕,于是我想做一些有价值的事。”付冠军开始尝试业内改革,现实却让他处处掣肘。

2015年5月,28岁的付冠军终于下定决心以破釜沉舟的孤勇辞职创业,打破“潜规则”重新定义旅游,还旅游以纯粹——“独立日”由此诞生。进入公司网站,首先映入眼帘的一句话便是“专注有意思的旅行”。这是付冠军给公司的基本定位:“我们不做大多数。”

跳出“传统旅游”藩篱并非易事。“还是走了不少弯路。”在渡过一段艰难的日子后,付冠军意识到行业创新不破不立。而后“独立日”以全新的运营思路进入市场,不到一年就迅速打开局面、建立起口碑,目前营收已突破1000万元,累计服务超过15000人次,其中服务企业客户超过115家,全国知名企业超过20家。2016年,“独立日”获得创客中国安徽赛区总决赛第二名。如今,已入驻合肥金融港OVU创客平台。

“为了真正实现O2O,我们开始自主设计旅游产品,通过‘去景点化’,提升体验、降低成本;通过简化中间环节,打造旅游2.0版本。”付冠军和他的团队通过多次走访,深入挖掘乡土独特的资源,将其转化成适合深度体验互动的场景。“去拥挤的景区不如亲手做一支宣笔。像当地人一样生活,才能真正感受地域风情和文化。”付冠军说,通过树立旅游服务标准、筹备建立产品设计信息化系统,“独立日”为游客带来全新的、高品质旅游体验。此外,付冠军还收购了一家足球俱乐部,开发足球研学夏令营等项目,丰富旅游产品内容。

“‘独立日’受到越来越多人的认可,是我们披荆前行最大的动力。”创业以来每一步,付冠军都走得踏实而坚决,“如果说终点是100,我们首先解决的是0-10的问题,不断向理想值进发。” (洪婉清)


90后理工男的零配件创业梦

4月25日,吴尚读在对无人机进行调试.jpg


今年26岁的肖尚读是合肥翼飞特电子科技有限公司的创始人,自2014年从安徽大学物理学专业毕业后开始创业。在一次次的失败中,他吸取教训,总结经验,最终将公司定位为农业植保无人机的关键零配件生产。找准方向后,公司的效益节节攀升,今年一季度营业额已超过去年全年的营业总额,线上销售的产品一百多种。

初次创业时,公司主要以航拍服务为主,但由于产品市场竞争力不够,不到一年,创业失败,团队也解散了。失败后,肖尚读经历了一段囊中羞涩的穷困时光,但他没有放弃,而是结合自身条件和已掌握的资源,重新调整创业思路,将公司生产方向转为农业植保无人机,同时改变过去生产整机的定位,从农业植保无人机的关键零配件做起,通过“边做边改边试”的方法,最终找准“不求大只求精”的产品定位,获得市场认可。对于肖尚读来说,失败的经历并不可怕,只要从中吸取养分,就能转化为人生的宝贵财富。

肖尚读的创业团队有六个人,以九零后为主,这些年轻人聚在一起敢想敢做,勇于尝试。“创业对我来说,是一个正确的选择,一方面是因为电子产品是我的兴趣所在,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喜欢和年轻人在一起不断挑战自我的工作状态。”肖尚读说,找一份稳定的工作和自己创业完全是两种思维方式,前者会循守旧地地去遵守已经制定好的规则,而后者就是一场冒险和赌博,是一场勇敢者的游戏。

“我没觉得创业苦,在创业路上有朋友慷慨解囊、携手相伴,有家人的理解支持,这些都是非常幸福的事。”肖尚读说,公司搬到包河区百帮创业园后,也获得租金、政策指导等多方面的支持。对于下一步发展,肖尚读说,公司还将不断夯实基础,实现规范化管理,同时,注重开拓动力血液,不断推进新产品研发。 (郑申祥 张皓 李文琦)

木工坊里开出创意之花

肖宏.JPG


“我们是一群不安分的人在做不安分的事。”安徽建筑工业学院教授肖宏博士笑着给自己下了定义。年近50岁的他仍旧怀揣着一颗年轻奔腾的心,投身创业创客的浪潮中,和团队3人一同在AS·1980文艺街区成立了一家手工木艺工作室——壹木工坊。

走进纯木色的工作室,只见墙上整整齐齐摆放着各种工具、零件,台子上陈列着形态各异的木工艺品。在肖宏看来,每一块木头都有独一无二的意义,传统木艺精美而富有代表性,由此传递他们团队对于生活和设计的一些思考。“就比如这件灯具的木料原是建造罍街戏台剩下的大料,我们把它回收再利用,配上几枝树枝,变成既实用又美观的艺术品。”一块被废弃的木头经过肖宏耐心打磨、修饰,化腐朽为神奇。

“木头天然带给人一种亲切和温暖的感觉。”对肖宏来说,做木工是他放松心灵的方式。“两三年前,杭州就已经有这样的手工木作坊。为什么合肥不能有这样一个地方呢?”如今,壹木工坊正慢慢成为合肥的木艺爱好者俱乐部,甚至吸引了来自山西、天津、香港等地的同好。周末来到壹木工坊,花费一两个小时的闲暇时光,全身心投入制作一件属于自己的木工艺品,成为不少年轻人消遣的新选择。

“一方面我们在不停地创作,另一方面我们想从这里开始,给城市埋下创造的种子。”肖宏介绍,从3月份开始,工坊里开起了木艺手工培训班,受欢迎程度出乎意料。“目前每周有3个班,每个班10名孩子,年龄都在6岁到15岁之间。”根据肖宏设计的课程,分三个阶段让孩子由浅入深,在和木头亲密接触中培养创造、动手和设计能力。“做十年教育影响一万个孩子。”这是肖宏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给自己的目标。“孩子们的想象力时常让我们惊叹。我们将木工课作为学校基础教育的补充,让创造力在孩子们心中生根发芽,未来某一天或许就会破土而出,开花结果。”如今,团队的老师们还与包河区青少年活动中心合作,为全区的孩子带去公益性的体验课程。

目前,肖宏也在钻研设计一批作品,预计三五年内投入市场,实现规模生产,把创意变成现实,让生活变得更美好。 (洪婉清)

白领返乡创业诠释时代“新农人”

圩田坊 孙军民.jpg


“城里到处是商机,农村土地里照样刨出‘金’。”7年前,“80后”孙军民,不顾家人强烈反对,毅然放弃了城市优越的工作,选择返乡创业。“我不想一辈子打工,年轻就是资本,爱拼才会赢。”面对记者,这位大圩镇圩田坊生态酒庄创始人神色坚定地说。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返乡后,孙军民一头扎进果酒酿制领域。起步阶段,他四处筹措资金、承包地、建厂房、深加工、找销路。“虽然我是大圩本地人,大学也接触过相关专业课程,有一定的优势条件,但真正实践起来还是很难。”孙军民回忆道,自己交的第一笔“学费”正是刚创业时由于管理疏漏,导致仓储水果因温度过高而腐败,“一次就亏了十几万元。”

在孙军民看来,作为农业创业企业,最缺少的还是创新技术的推广应用以及市场信息的敏锐捕捉。为了科学酿酒,他投资数十万购买设备;为了解决货源,他发动全家上阵种葡萄。“开办农家乐、承包鱼塘,我坚持全产业链布局、差异化竞争,平台搭建得越来越广,生态酒庄规模也越做越大。”连续多年,圩田坊营业利润以30%的速度大幅上升。孙军民很自豪,“钱袋子鼓了起来,自己的创业梦也一步步成为现实。”

这两年,随着家乡大圩小镇的转型升级以及智慧农业发展的高潮叠起,孙军民又将目光转向了互联网。“我们规划开发系列特色旅游农产品,提高产品附加值,积极应用自媒体,开展线上线下互动,拓宽营销渠道。”孙军民笑着告诉记者,自己现在还是镇上徽姑娘创业协会唯一的男秘书,“目前,我还在政府的关怀下深度参与全镇创业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希望能尽一份绵薄之力。”

(杨永凤 王嫣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