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专栏 > 彰显人文魅力 打造文化强区

让文化融入群众幸福生活

编辑日期:2017/2/14 12:24:39   作者:新闻中心   

整合创作力量,推出文艺精品;加快文化场馆建设并逐步向公众开放;健全与省市文化机构、文化活动场所共建共享机制……近年来,我区高度重视精神文明建设和文化事业发展,文化已实实在在成为老百姓幸福生活的一部分。

惠民利民的“文化包河”

“这里有十字绣、讲故事、捏泥塑,还有辅导阅读的老师,每天都很开心。”家住芜湖路街道南园新村的小学生小陆告诉记者,他是南园社区读书社的“常客”,“读书社里的实体图书比家里多,还能使用无线网络进入‘安徽省公共文化数字服务平台’,开启电子阅读功能呢。”

数千册图书循环流转、一卡在手实现通借通还、专家学者上门开讲座……随着我区社区读书社联盟正式成立,在芜湖路街道南园社区、常青街道淝南社区、烟墩街道明珠社区等试点社区,居民在家门口就能体验15分钟阅读圈,真正实现全民阅读、共享书香。

观滴水可见沧海。书香包河是我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完善、服务水平不断提升的一个生动注脚。当前,我区公共文化场馆开放、农村文化建设专项补助等文化类民生工程正稳步推进。“全区已实现街、镇综合文化站全覆盖,12所综合文化站全部建成,其中有芜湖路街道赤阑桥文化艺术中心这样的独立场所,也有依托街道社区的综合文化站。考虑到居民的文化需求及零距离服务,我们还在望湖街道沁心湖社区等地设立了区图书馆免费开放点。区、街(镇)、居(村)三级综合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立。”区文广局相关负责人介绍。

基层文艺活动精彩纷呈

在2016合肥市基层文艺调演优秀节目展演的舞台上,我区天方艺术团压轴出场,惊艳亮相。舞蹈演员或身着旗袍,撑着油纸伞宛若从雨巷走出来的东方淑女,或身着青花瓷样式的服饰娉婷而动。谁敢相信这些舞台上的“美人”平均年龄已有58岁?“这个原创节目还登上过央视2016年中国旗袍春晚舞台,并荣获一等奖!”天方艺术团团长陈佩君自豪地说。

近年来,我区从政策、资金、硬件配套等层面对文艺精品创作给予支持、激励和保障。区文广局利用文化事业专项资金,培养文化艺术带头人,打造创作劲旅。同时全民动员,制定实施管理考核办法,通过以奖代补等方式,重点补助经常开展文化活动的团队,奖励优秀业余文艺团队,有效提高群众参与精品文化创作的积极性,扩大我区文化团体的影响力和知名度。

据统计,2016年,我区以文化惠民为主题,积极参加省、市宣传文化部门广场舞大赛、市基层文艺调演等文化活动60余场,组织开展“五彩包河”进社区、春色滨湖旅游节系列等群众文化品牌活动40余场,演员参与9600余人,现场观众30万人次。合唱《山野的风》等3个少儿节目获得省“六一”调演一等奖;市基层文艺调演“春之舞”、“夏之乐”、“秋之艺”、“冬之歌”系列专场每场均获得一等奖,总成绩全市第一;现代京剧《共产党员》获得玉兰杯一等奖;古典舞《盼》登上央视《舞蹈世界》。整理挖掘“庐州膏药”项目列入区级非遗名录,并正在申报该项目和“松石内画”项目为市级非遗。

为群众文化建个“家”

文化是重要的民生,是实实在在的工作。在经济快速发展、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我区按照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要求,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健全公共文化服务网络,提高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能力。

当前,我区汇聚了安徽名人馆、渡江战役纪念馆、合肥市文化馆等诸多省市重点文化场馆。区一级的新“两馆一场”(文化馆、图书馆、剧场)正在如火如荼建设中,硬件设施力度空前。同时,为打造一支能为群众“办”文化的队伍,区文广局凝心聚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定岗定责,让一批文化层次较高、知识结构合理、综合能力较强的人才走进基层宣传文化队伍,实现专业人干专业事。在包河,从区到街镇再到社区,都做到了有钱“办”文化,有人“办”文化,大大小小的文化活动遍地开花。

文化,正成为包河提升品质、推动发展的强大驱动力。如今,一个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正在加速形成,让每一个包河人乐享充实、幸福的公共文化生活指日可待。 (王业云 徐汐颜)